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杜月笙的名字总与“上海滩教父”、“青帮大佬”等标签紧密相连,然而其幼子杜维善却以截然不同的方式被历史铭记。

他倾尽毕生之力,将2128枚跨越千年、横贯丝路的珍贵古钱币与文物无偿捐赠给上海博物馆,总估值高达18亿人民币。

这一壮举不仅填补了中国古钱币研究的空白,更让上海博物馆一跃成为全球古钱币收藏的顶尖殿堂,仅次于美国波士顿钱币博物馆。


上海博物馆钱币馆

杜维善出生于1933年的上海杜公馆,是杜月笙与四姨太姚玉兰的第七子。尽管父亲是叱咤风云的青帮头目,杜维善的成长却浸润在严格的家训中。 杜月笙临终前曾立下三条遗训:“不追旧债、不入黑道、不忘根本”。

尤其强调“无论身在何处,永远记住自己是中国人”,这些教诲成为杜维善一生的精神坐标。

1949年,杜家迁居香港,后辗转台湾。家道中落后,杜维善半工半读赴澳大利亚学习地质学,毕业后从事石油勘探工作,凭借敏锐的商业头脑在能源与进出口贸易中积累财富。


杜维善

杜月笙死后,只有11万美元遗产可以分配,杜维善分到了1万美金。后来是自己凭借在澳大利亚和台湾之间进行牛羊肉贩卖,积攒了第一桶金。

经济独立后,他重拾幼年对古物的热爱,尤其痴迷于古钱币收藏。这一爱好,最终演变为一场跨越30年的文化救赎行动。

为了收集心爱的钱币,他不仅把做生意挣的钱全部投进去,还不惜变卖家产。比如1972年,在伦敦苏富比拍卖的一枚萨珊王朝金币,杜维善以台北一栋价值240万元的别墅换取。

还有1980年在巴黎的一家古董店,他发现了一枚成吉思汗金币,上面用波斯文写着"伟大的可汗"。为了买下来他又卖掉在香港购置的另一套别墅!


杜维善旧藏

1991年, 已经移民加拿大的杜维善,本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目的来到上海博物馆。令在场所有人都惊讶的是,他此行不仅为了交流,还将自己的随身携带的密码箱打开:几十种珍贵金币、古币,全部无偿捐赠!

此后近30年时间, 杜维善先后七次向上海博物馆捐赠古钱币及文物,总量达2128件,涵盖四大类珍 品:一是 包括萨珊王朝(波斯)金币、贵霜帝国铜币、安息王朝银币、阿赫美尼波斯王朝钱币等,涉及13个古代政权,横跨欧亚大陆文明。


上博馆藏

二是大量中国秦汉货币,展现中国早期货币制度的演变。

三是宋明贵金属货币:包括宋代金锭、明代银锭,反映古代中国的经济繁荣与冶金技术。

四是西域小众政权钱币:如大月氏等游牧民族钱币,为研究古代民族迁徙提供实物证据。


上海博物馆“丝绸之路”钱币专馆

杜维善先生的捐赠绝非一时兴起,而是源于深沉的爱国情怀与学术使命感。他深知许多丝路古币流散海外,若不系统收集,中国将失去对这段历史的话语权。

他为此多次拒绝各大拍卖公司的邀请,坚持无偿捐赠,只为让文物“活”在博物馆中。上海博物馆凭借这批捐赠,建立起全球最完整的中亚钱币体系,相关研究成果已填补数十项学术空白。


捐赠仪式

在杜维善捐赠前,上海博物馆的古钱币收藏仅以中国历代货币为主,丝路钱币几乎为零。1991年首次接收300余枚中亚古币后,该馆钱币部主任惊叹:“这些文物足以支撑起一个独立的丝路货币展厅!”

随着后续捐赠的推进,上海博物馆现藏古钱币数量与质量均跃居全国首位、全球第二!


真正的收藏家

2020年3月7日,杜维善先生在加拿大温哥华逝世,享年88岁。他未曾留下巨额财产,却以2128枚古币筑起一座文化丰碑。正如上海博物馆前馆长马承源所言:“杜先生的捐赠不是简单的文物转移,而是一场文明的接力。”

杜维善用一生诠释了“爱国”二字的重量。从青帮之子的身份桎梏中挣脱,他以18亿捐赠重塑家族荣光。今日,这些古币静静陈列于上海博物馆的展柜中,向世人诉说着丝路上的驼铃往事,也见证着一个家族从江湖传奇到文化守护的蜕变。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