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的国际舞台,上演了一幕幕充满火药味的“规则争夺战”。当美国国务卿鲁比奥宣布“跳过”南非G20外长会的消息传开时,外界嗅到了一丝不寻常的气息。仅仅一周后,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在约翰内斯堡的发言如同一记重拳,直指单边主义软肋:“历史潮流不可逆,保护主义终将被淘汰。”这场看似平静的外交博弈,实则是全球治理规则重塑的前哨战——而美国的缺席,让中国抓住机会,打出了一套令西方措手不及的“组合拳”。
鲁比奥资料图
3月12日,这个日期被法新社称为“全球贸易的黑色星期五”。特朗普政府宣布对进口钢铝加征25%关税的行政令即将生效,而此前在2月1日,美国对中国输美商品全面加征10%关税。数据显示,这两轮关税波及商品价值超过1200亿美元,相当于瑞士全年GDP的六分之一。面对美方“反复无常”的出手,中国常驻世贸组织代表李成钢在日内瓦总理事会会议上火力全开:“这是对多边规则的公然践踏!”香港《南华早报》记录下当时的场景——欧盟、加拿大、巴西等30余国代表接连发声,指责美国将世界推向“丛林法则”。
耐人寻味的是,这场关税风暴暴露了美国的战略矛盾。一方面,特朗普高喊“让制造业回流”,另一方面,美国通胀率在2023年1月仍高达6.4%,迫使白宫悄悄放宽部分日用品进口限制。这种“既要挥拳又怕疼”的窘境,被挪威代表一语道破:“单边主义最终伤害的是依赖贸易链的中小国家。”而中国在2月10日对美实施对等反制后,同步向世贸组织提起诉讼,用“规则+实力”的双重反击,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教科书式的应对模板。
当美国国务卿与财长接连缺席G20会议时,南非外事部门透露了一个细节:中方代表团提前48小时抵达约翰内斯堡,与东道主密集磋商。这场“时间差战术”的背后,是中国对多边舞台的精准把控。路透社指出,美国财政部前高官马克·索贝尔痛心疾首地评价:“贝森特财长错过的是争取盟友的最后机会。”而与此同时,中国、俄罗斯、欧盟却在闭门会议中达成默契——支持南非将“发展中国家利益”写入G20联合声明。
特朗普资料图
这种外交态势的逆转绝非偶然。2月21日世贸组织总干事伊维拉与王毅的会谈释放出关键信号:中国不仅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减贫目标,更以占全球18%的制造业增加值,成为南方国家工业化进程的标杆。当欧盟代表若昂·阿吉亚尔·马查多坦言“多边体制正遭受攻击”时,中方已在总理事会提出改革方案,要求增加新兴经济体决策权重。巴西、巴基斯坦、尼日利亚等国的积极响应,让这场改革倡议迅速从纸面走向现实。
世贸组织即将发布的关税数据库,或许能为乱局注入理性,但真正的较量早已超越数据本身。美国暂停对南非2.3亿美元援助的决策,与其说是“惩罚”,不如说是孤立主义的自证——当中国承诺“履行国际义务”时,美方连G20会场的灯光都不愿点亮。这种反差被英国《金融时报》形容为“霸权黄昏与多边黎明的交错”。
在日内瓦的会议桌上,一个细节值得玩味:超过60%的发言国家在批评美国时,都引用了中国提出的“对话协商”原则。这暗示着,新兴经济体不再满足于被动接受规则,而是试图用“中国方案”平衡传统霸权。正如南非将G20主题定为“团结、平等、可持续”,当西方还在争论“该由谁主导”时,发展中国家已开始思考“如何共同主导”。
特朗普资料图
当前的多边主义博弈,像极了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美国关税大棒砸出的坑洼尚在,中国搭建的对话桥梁已延伸向远方。世贸组织改革能否打破“大国否决权”的桎梏?被特朗普冷落的G20,会否成为中国、欧盟、南方国家的新主场?这些问题如同悬在2023年全球经济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唯一确定的是,当中国在约翰内斯堡说出“时代潮流不可逆”时,全球贸易规则的改写已进入倒计时——而缺席者,终将付出比关税更昂贵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