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针对以色列特拉维夫周边三处军事设施发动大规模袭击,发射约200枚高超音速导弹。
此次袭击规模超过4月伊朗发动的首次直接攻击。伊朗选择夜间发动袭击,以期最大化突防成功率。导弹发射后,中东地区上空出现密集的火光轨迹。伊朗选择目标,避开人口稠密区,锁定军事基地。
伊朗官方称此次行动是对以色列一系列挑衅行为的“正当回应”。近期,以色列在黎巴嫩、叙利亚等伊朗势力范围内的多次军事行动,特别是针对伊朗驻叙军事顾问的定点清除行动,触及伊朗的战略红线。伊朗此次大规模导弹袭击是对以色列的回应,也是展示其军事实力和战略决心的举措。
高超音速导弹飞行速度可达5-10马赫,具有机动性强、难以拦截的特点。伊朗对这类武器系统的掌握和运用水平表明其军工技术已取得显著进步。此次袭击中使用的多种型号导弹构成“饱和攻击体系”,意在突破以色列的防空网络。
面对伊朗的导弹袭击,美国迅速做出反应。五角大楼在事件发生后不到1小时内宣布中东地区美军进入最高战备状态,并立即召开国家安全会议。部署在地中海的“林肯”号航母战斗群向东地中海海域机动,位于卡塔尔的乌代德空军基地、沙特的哈立德国王空军基地启动紧急战备程序,F-35和F-22战机开始24小时不间断巡逻飞行。
美国的举动是对以色列的支持,但背后隐藏着复杂的战略考量。美国在中东的军事存在是维护其全球战略利益的关键。过去数十年,美国在中东耗费超过8万亿美元的军事开支,构建从地中海到波斯湾的军事基地网络,以确保对石油资源的控制权和地区主导权。
美国的表态出现微妙变化。国防部官员强调“支持以色列自卫权”,但也呼吁“各方避免冲突进一步升级”。这种表态反映华盛顿在中东政策上的矛盾:一方面需要维护与以色列的关系,另一方面担忧全面战争会危及其在伊朗周边国家的战略利益和军事存在。
美国情报部门加大对伊朗军事设施的监控力度。军事卫星、高空侦察机和电子情报系统启动,试图掌握伊朗的军事动向。美国海军调整波斯湾舰队的部署,增强对霍尔木兹海峡的监控,该海峡每天有约1800万桶原油通过,占全球海运石油的30%。
美国在此次危机中的表现暴露其“选择性干预”的战略。当中东局势符合其利益时,美国会迅速介入;当局势复杂且难以控制时,又会试图保持距离以规避风险。这种政策导致地区盟友对美国承诺的信任度下降,沙特、阿联酋等国已开始寻求多元化的安全保障,包括与俄罗斯和中国加强军事合作。
伊朗敢于直接挑战以色列,是对美国威慑力衰退的试探。如果美国无法在此次危机中展示有效领导力,其在中东的战略地位可能进一步削弱。
面对来袭的约200枚高超音速导弹,以色列多层次防空系统经受考验。以色列防空体系由“铁穹”近程系统、“大卫投石索”中程系统和“箭”系列高空拦截系统组成。以色列国防军初步数据显示,防空系统成功拦截约60%的来袭导弹,但仍有导弹突破防线,命中目标。
特拉维夫附近的内塔尼姆空军基地、帕尔马希姆海军基地以及哈兹里姆空军基地遭受打击。卫星图像显示,内塔尼姆基地的跑道出现弹坑,机库区域有爆炸痕迹。这些基地是以色列军事力量的重要支点,内塔尼姆基地是 以色列空军F-35战机的主要部署地。损毁程度对以色列空军战备水平产生影响。
以色列军方未公布具体伤亡数字,但人员伤亡可能在数十人规模。装备损失估计有3-5架战机受损,多套雷达系统和通信设施遭到破坏。这些装备的修复或替换需要时间,会削弱以色列的空中优势。
以色列的“箭-3”防空系统在此次袭击中显示出技术局限性。该系统主要针对弹道导弹设计,面对伊朗的新型高超音速导弹效能降低。高超音速导弹在大气层内以极高速度飞行并可机动变轨,使传统拦截系统难以锁定。以色列防空体系在应对新型威胁方面存在短板。
海湾阿拉伯国家对此次冲突升级反应各异。沙特阿拉伯加强王国防空戒备水平,并对局势失控可能影响石油基础设施安全表示忧虑。阿联酋则采取平衡姿态,未谴责伊朗行动,也避免表现出对以色列的支持。
黎巴嫩真主党在伊朗导弹发射后发表声明,称“完全支持伊朗伊斯兰共和国针对犹太复国主义实体的正义行动”。随后,黎以边境地区交火强度增加,真主党向以色列北部发射火箭弹,呈现出与伊朗行动配合的态势。
叙利亚借机加强对戈兰高地争议地区的军事部署。俄罗斯加强在叙利亚塔尔图斯海军基地和赫梅明空军基地的军事活动。
约旦和埃及面临平衡考验。安曼和开罗均发表谨慎声明,呼吁“各方保持最大克制”,但也面临国内民众对巴勒斯坦问题的同情情绪。如果冲突升级,这些国家可能面临国内政治压力和地区盟友关系的挑战。
中东地区正在形成新的权力格局。美国主导模式受到挑战,伊朗、沙特、土耳其等地区大国正寻求更大的战略自主性。中国和俄罗斯也借机扩大在中东的影响力,改变地区力量对比。
伊朗此次军事行动的时机选择值得关注。在全球注意力被乌克兰冲突和亚太局势分散之际,伊朗选择这一时刻展示军事实力,是对地区敌对势力的警告,也是在测试国际社会特别是美国的反应极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