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节假日,商场里总会上演似曾相识的戏码:顾客买了商品可以"幸运"抽奖,几乎是百分百中奖。然后去柜台兑换,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才能拿到奖品。
等你以“一折价格”购买标价几千过万的"金镶玉"饰品后,开心的以为捡到大漏。然而找行家一看才知道,都是劣质玉边角料加上不值钱的金箔组合,成本价几十块钱。
有多少人上过当?
这些贴着金箔的廉价玉器,表面看起来很是华丽, 让无数人掉进消费陷阱。这种骗局很多年了,但时至今日仍然存在,大家碰到“抽奖”的时候一定要小心防范。
鲜为人知的是,在河南偃师博物馆的恒温展柜里,静卧着真正的"金镶玉"鼻祖: 二里头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它用最朴素的青铜与绿松石,诉说着中国最早的奢侈品传奇。
3500年前的绿松石 兽面铜牌
1984年秋,二里头遗址的考古现场,洛阳铲带出的泥土中忽然闪过一抹孔雀蓝。当考古人员用毛刷轻轻扫去浮土,一件瓦状隆起的青铜器渐渐显露真容:兽面双目如炬,绿松石片在阳光下泛着幽蓝的光泽,仿佛沉睡三千年的神兽即将苏醒。
它出土时安放在墓主人胸部,从两侧有对称的穿孔钮可见,穿缀系于主人胸前,应作为沟通天、地、神、人等的重要载体。
这件长15.9厘米、宽7.8厘米的铜牌饰,用青铜铸造出兽面纹的骨架,再以四百余片绿松石精心镶嵌,最薄处仅0.2毫米,相当于现代A4纸的厚度。
考古图片
令人惊叹的是,这些细如发丝的绿松石片并非简单粘贴。考古学家发现,工匠先在青铜框架上雕刻出0.5毫米深的凹槽,再将切割成三角形、菱形的石片严丝合缝地嵌入。
这种"错金银"工艺的雏形,比《考工记》记载的周代技术早了近千年。兽面双眼处的浑圆绿松石珠,采用当时罕见的球形打磨工艺,在放大镜下可见32个微小切面,与现代钻石切割原理惊人相似。
各地“金镶玉” 考古论文截图
碳十四测年数据显示,铜牌饰制作于公元前1735年左右,正值夏王朝中晚期。而当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相似的嵌绿松石铜牌饰时,考古界为之震动。这些相隔千里的"同款"文物,勾勒出青铜时代的"丝绸之路"。
甘肃天水的牌饰采用红玛瑙替代绿松石,成都金沙遗址的版本将兽面简化为抽象几何纹。但它们的青铜铸造工艺都指向同一个源头:二里头。
是否传说中的“夏朝”,就是二里头呢?这个数千年的谜团,未来可能有机会解开了!
馆藏
站在博物馆的玻璃展柜前,现代人或许难以想象:没有电动工具的时代,先民们用燧石钻头在绿松石上打孔,靠唾液混合石英砂作为抛光剂,凭肉眼完成微米级的镶嵌作业。
这些凝聚着智慧与审美的器物,不是某个统治者的私人玩物,而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最早见证。当商场里的"金镶玉"仍在利用人们对美的向往时,真正的无价宝正安静地躺在展柜里,等待着被人们发现它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