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善(左)询问菜籽油销售情况。牛玉娇 陈俊 摄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大家好,欢迎来到耕读传家精神传承馆,徐家台村被称为‘博士村’,从本村出去的博士现有11位……”
2月19日早晨,片片雪花缓缓飘落,在海东市乐都区瞿昙镇徐家台村,新来的“95后”村党支部书记李金善行色匆匆,忙着接待乐都区近百名到村任职的大学生前来观摩,虽然是第一次,但他胸有成竹,不露一丝紧张。
“徐家台村文化底蕴深厚,产业丰富多元,群众勤劳淳朴,我能到这里来任职真的很荣幸。”李金善说。
1999年出生的李金善是乐都区委组织部筛选后到村任职的大学生之一,他身穿深蓝色夹克,胸戴党徽,留着利落的寸头,戴着眼镜,回答问题干脆利落,言语间尽显稳重,丝毫看不出他是刚毕业两年多的大学生。
这边刚结束,李金善又匆忙奔赴农户徐进元家。
今年76岁的徐进元老两口,是李金善到村任职后走访入户的第一家,今天也是他到任后第4次入户。
“爷爷,我又来看您和奶奶了,你们最近怎么样?”
“我们好着呢,快上座。”
年纪大了,徐进元和妻子的身体都有一些病痛,走起路来不太利索,但见到李金善来了,老人一边忙着让座,一边张罗孙子倒茶水,十分热情。
“爷爷,您的关节炎还疼吗?”
“手上的病我一直在吃药,倒是老太太今年眼睛不太好。”
“奶奶,我可以帮您联系医院,您放心去做手术。”
“年纪大了,不想做了,谢谢你的关心啊。”
“我的电话号码发到了群里,有啥事就给我打电话。”
“好好好,你经常来看我们,心里暖得很。”
聊天中,李金善说着一口地道的乐都方言,言语间全是家人般的关切。
2024年10月,李金善到村任职,除去中间培训的时间,他真正接触村民的时间只有三个月。期间,李金善在“老书记”徐世林的帮带下,已将全村225户的基本情况了然于心。
徐世林当了23年的村党支部书记,带过不少年轻人,但对李金善评价很高,他说:“小李适应很快,思维活跃,有很多新鲜想法,大学生能力就是强,能够迅速将‘书本理论’转化为‘现场智慧’,现在已经和村民打成一片了。”
和村民打成一片何其艰难,对于一位没有任何基层工作经验的大学生来说,更是难上加难。
李金善说:“刚来时,我听到有村民说‘一个娃娃能干个啥’,心里很难受,那时候觉得能获得村民的认可是我最大的心愿。”
为此,李金善很快进入角色,村里的大小事务,大到蔬菜销售,小到垃圾清运,他都会主动参与。
去年温室大棚的辣椒成熟后,村干部们开车到周边零售,李金善看到后向乐都区写申请打报告,通过工会找到了销路,辣椒销售出去了,村干部们的脸上也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后来,李金善了解到乐化高速修建时,村道上还留有当初没清理的电线杆,阻碍村民出行,李金善多方联系,找到乐化高速施工方负责人,没过几天电线杆被免费清运,解决了村民们的一块“心病”。
村里承包出去的榨油坊,因为油坊的销售直接关系着村集体经济收益,李金善建议给菜籽油换包装,并积极对接乐都区商务局,通过商务局打造的电商平台销售菜籽油。仅三四个月时间,村里的菜籽油销出去了几千斤。
一桩桩一件件,事虽不大,但都是李金善成功融入徐家台村的生动写照。
“有一天,一位从没见过面的村民给我打电话,让我解决家里停水的问题,那一刻,我知道我的努力没有白费。”
李金善说,村民的信任就是自己前行的动力,信任的多与少只是时间问题。
无数人问过李金善:为什么要回到农村?
他说:“我是乐都农村长大的,农村没什么不好,早在高中时我就想过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用自己的微薄之力为农村发展添砖加瓦,是人生一大幸事。”
因为有家人的支持,还有自己坚定的内心,李金善步伐坚定。
今年,他打算和徐世林“大干一番”。
李金善说:“我们要利用村上的磨坊、油坊和蔬菜大棚,打造一个属于徐家台的杂粮农特产品品牌,是吧,徐书记?”
“是啊,这是我俩今年的目标,以后我俩新老结合,把村里的事搞好,把党的政策宣传好,一起带动乡亲们增收致富!”一旁的徐世林笑着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