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0日,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董事长、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董事长余承东在鸿蒙智行尊界技术发布会上高调宣布“汽车终于迎来觉醒时刻”,并推出搭载六大核心技术的尊界S800。从问界、智界、享界到尊界,华为的“四界”阵营已覆盖主流价格带与车型,加之上汽近期申请的“尚界”商标,华为的生态版图正在从“四界”扩张到“无界”,这也是其在智能汽车生态主导权中的关键博弈。
华为的“硬通货”逻辑
华为的生态扩张,本质上是一场以技术为矛、渠道为盾的产业重构。其核心逻辑在于,通过技术标签化建立差异化壁垒,再以生态整合重塑行业规则。
尊界S800的发布,集中体现了华为的技术“硬实力”。其搭载的途灵龙行平台,首次实现全域融合架构,通过中央集中控制系统将车辆响应时间缩短至毫秒级,并支持极端场景下的稳定控制(如120km/h爆胎稳定行驶)。鸿蒙ALPS座舱2.0则通过双层空气循环与双负氧离子系统,将座舱环境净化效率提升至20分钟恢复无异味,超越传统豪华品牌的机械性能优势。
这些技术突破不仅是华为吸引车企合作的“门票”,更是其争夺生态主导权的筹码。例如,华为智能驾驶系统ADS 3(参数丨图片).0已实现无图城区NOA,其激光雷达与BEV+Transformer算法组合,在感知精度与迭代速度上远超多数竞争对手。
技术输出是华为生态整合的第一步,通过鸿蒙智行联盟构建统一生态标准,类似复制“安卓模式”的行动,更具价值。
首先是统一技术接口。星河通信系统支持天地网联(地面通信+卫星通信),鸿蒙座舱实现车机与手机、家居的无缝流转。其次是共享渠道资源。华为超990家线下体验中心为合作车型提供流量入口,问界系列车型的成功与渠道曝光的指数级增长不无关系。第三是品牌溢价绑定。问界的高NPS推荐值得益于“冲着华为”买车,鸿蒙座舱与ADS智驾的体验成为核心卖点。
2024年,问界系列终端销量达到38.9万辆,M7与M9车型稳居细分市场前列。特别由问界证明生态成为华为吸引车企合作的“硬通货”,传统车企的“灵魂论”正在松动。以尊界S800为例,江淮负责整车制造,华为则提供途灵底盘、天使座安全系统、巨鲸电池2.0等核心技术。加速拓展的“朋友圈”也为华为分散了风险,同时覆盖了更多价格区间的消费群体。
重构价值链与重塑竞争格局
华为的生态扩张不仅改变了车企合作模式,更在产业链、市场格局与用户认知层面引发连锁反应。
华为通过提供全栈解决方案(包括智能驾驶、座舱、三电系统),将车企角色从技术开发者转变为制造集成商。这种模式降低了车企的研发成本,但也引发对“华为依赖症”的担忧——一旦技术标准由华为主导,车企可能沦为代工厂。
此外,鸿蒙智行生态内部资源也在分化,问界是当之无愧的销量担当,而智界因奇瑞的独立策略与华为支持不足,交付一度停滞。这种“虹吸效应”暴露了资源分配的失衡风险。
与此同时,竞争对手也在以不同策略应对华为的挑战。擅长垂直整合的比亚迪通过自研云辇技术、天神之眼智驾系统,在豹5智驾版上实现与华为乾崑智驾的“双系统并存”,既借力华为又保持技术独立性;蔚来扩大换电“朋友圈”,试图以基础设施联盟对冲华为的生态优势。
截至2月16日,鸿蒙智行开年以来全系车型销量43813辆,排名新势力品牌累计销量第一,问界M9连续7周成为50万元以上产品销冠;生态扩张势头同样迅猛,2月21日,上汽集团与华为在上海签署深度合作协议,正式宣布双方将在产品定义、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销售服务等领域展开战略合作,打造全新新能源智能汽车。
不过,“车均华为等于没有华为”的声音已经出现,当多数车企采用相似的华为方案,差异化竞争或将转向价格战,削弱生态价值。此外,赛力斯在2024年实现盈利之前,已连续亏损4年,亏损金额约98.35亿元,新加入鸿蒙智行的品牌或将更难单一地通过与华为的合作实现硬件销售盈利,探索软件订阅、数据服务等新盈利点更加迫切。
华为的目标显然不止于“赋能者”,它的入局试图通过鸿蒙智行联盟逐步在智能汽车的数据入口与技术标准上提升话语权,未来成为智能汽车时代的“隐形操作系统”。这场博弈的终局,或将是在“华为化”和“去华为化”中调整共生边界,实现更复杂的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