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面对社会刚刚稳定,百废待兴的局面,身为国家领导人的毛主席十分担心这一新生人民政权的建设问题。

无论是在日常的工作会议还是在平时的考察调研中,毛主席曾反复强调:国家的建设是当前我党工作的重心,只有把国家的各项事业搞好,老百姓的幸福感以及对我们的认可度才会提高。



在这些谈话中,毛主席先后提出了一系列具有跨时代意义的建设工程。然而,由于受国家经济条件以及技术水平的限制,这些工程在当时并没有顺利完成。

其中,有这么三大工程在几代人的努力下,终于竣工,成为令世界都颇为称赞的伟大项目。那么,它们究竟是什么呢?



三峡大坝,驯服长江的有效手段

早在民国时期,孙中山先生就充分认识到利用中国丰富的水资源发展生产的问题。

1919年,他在《建国方略之二——实业计划》中便提出在湖北地区建设三峡工程,通过利用当地的长江水能进行灌溉和发展农业的计划。不过后来因为军阀混战,国家缺乏和平的建设环境,这项计划只得搁浅作罢。



1949年夏,正当我军取得解放战争节节胜利之际,长江流域突然爆发特大洪灾,数以百计的百姓流离失所,驻扎在当地的军队也遭受到不小的损失。

毛主席得到此消息后心痛不已,他对其他干部说道:“一定要想办法把长江水患的影响降到最低,不能再让百姓遭受这样的苦难。”



因此,1950年2月,在中央人民政府成立还不到五个月的时间,国务院就下令在武汉组建长江水利委员会,任命林一山为委员会主任,全权负责当地的水利治理事宜。

除此之外,毛主席也不止一次地亲自南下,前往湖北视察水利建设工作。1953年2月19日,林一山在召开工作会议时,秘书突然火急火燎地走到他的身边。



双方简单交流后,林一山就向前来参加会议的众人说道:“这事就照我们刚刚商量的那样去办,大家还有什么其他的想法明天可以继续聊,先散会吧。”说完,林一山就迅速朝自己办公室走去。

他接起桌上的电话,在和对方交谈完挂掉电话后,随即找来秘书对其说道:“你马上准备一下,毛主席要南下视察长江治理进展,我要跟随其一起外出并汇报工作。”

20日下午,毛主席在林一山一行人的陪同下,沿着长江的河道一边考察,一边听着林一山关于长江流域规划问题的工作汇报。



在了解历史上长江洪水造成的灾害、成因以及长江流域的气象特点后,毛主席向众人说道:“想要驯服这条大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一定要保持实事求是的态度认真研究。”

接着,毛主席又翻阅了一些长江的水文资料。在听取完林一山的相关工作汇报后,他看着规划草图上标明的一系列梯形水库向其问道:“如果把修建如此多水库的精力都投入到修建一个三峡大坝上来,这样做能不能有效治理好长江的水患?”

林一山回答说:“从理论上来讲,修建这样一座大坝是可以成功缓解长江流域尤其是下游的洪涝灾害。不过受技术条件限制,这样的工程短期内可能无法完成。”



毛主席听完,又盯着规划草图看了一会,指着三峡东口说道:“费了那么大的力量修建支流水库,还达不到控制洪水的目的,那为什么不在这个总口子上卡起来,毕其功于一役呢?时间不是问题,只要这项工程能过够有效缓解当地的水患并且造福于后代,那么我们就算花十年、二十年也要将其搞好。”

1954年11月,毛主席乘专列由广州返回北京,途经武汉时,他再一次面见了林一山并询问有关三峡大坝的建设问题。

他对其说道:“你看能不能找个人帮我当主席,我给你当副手,帮你修三峡大坝好不好?”这一幽默的语言中渗透着毛主席对三峡大坝修建是何等的重视。



虽然上至中央领导人,下至每一个平民百姓都对三峡大坝的修建工程十分在意,但是受国内实际情况限制,这项大工程迟迟没有建造完成。

毛主席晚年时,每每想起三峡大坝的修建,总是会喃喃自语道:“希望能够快点修好啊,这样子百姓的生活就会好很多啊。”

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相关工程技术的进步,三峡大坝终于在邓、江两代国家领导人以及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于2009年全部完工。

时至今日,三峡大坝已经成为一项集防洪、发电、航运以及旅游开发于一体的特大水利水电工程,其巨大的综合效益正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青藏铁路:让火车爬上世界屋脊

美国现代火车旅行家保罗·索鲁曾在他的著作《游历中国》中写道:“只要有昆仑山脉在,铁路就永远到不了拉萨。”

在当时的情况下,想要翻越昆仑山,穿越唐古拉,在被称为“世界第三极的世界屋脊上修建一条铁路,确实是一项难以想象的工程。然而,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却凭借自己的智慧实现了这一百年夙愿。

长久以来,青藏高原一直处于交通闭塞、物流不畅的情形之中。生活在高原的人民长期固守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社会发展远远落后于中原地区。



直至1949年,整个西藏仅有一千余米的便道可以行驶汽车,水上交通工具只是落后的溜索桥、牛皮船和独木舟。

新中国成立后,西藏的部分地区仍处于反动势力的统治当中。面对当时国外帝国主义势力勾结西藏上层少数人士图谋不轨,毛主席敏锐地洞察到要解决西藏问题,实现西藏的和平解放,必须首先解决当地的交通问题。

因此,毛主席专门指示进藏部队“一面开进,一面修路。”



执行进藏任务的西南军区根据党中央的最高指示成立了进军西藏支援司令部,命令部队“克服一切困难,不惜一切代价修路”。

在解放军战士的努力下,仅仅几个月时间,他们就提前修通了雅安至甘孜的公路,为和平解放西藏奠定了基础。西藏和平解放后,国家开始对进藏的铁路建设进行专门研究。

195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第一勘测设计院对从兰州到拉萨的两千余千米的线路进行了全面的勘测设计。

毛主席对此十分重视,他对勘测人员反复叮嘱道:“目前,我们修建进藏铁路面对一些例如冻土、缺氧以及经济能力的困难。但有困难不等于永远不修,一年不行我们就用两年,两年不行我们花五年、十年,只要有一丝希望,我们就坚决不能放弃。”



虽然我国对于青藏铁路的修建热情十分高涨,铁路修建人员不畏艰险,但由于中央政府受到自然灾害影响经济困难,加之高寒、冻土、缺氧等问题一时无法克服,青藏铁路很快被迫停工。

然而毛主席一直没有放弃青藏铁路的修建工程,他在会见尼泊尔国王时就说道:“青藏铁路修不通,我睡不着觉,青藏铁路要修到拉萨去,要修到中尼边境去。”

1974年,青藏铁路工程继续开始建设。然而没过多久,由于受“青藏线”和“滇藏线”之争,青藏铁路工程又不得不停工。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修建青藏铁路的条件日趋成熟,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青藏铁路第二期工程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2001年6月29日,青藏铁路开工典礼在格尔木和拉萨同时举行。经过十万筑路大军历时五年的艰苦施工,2006年7月1日,凝聚力毛主席等几代领导人以及无数中国人民心血和汗水的青藏铁路全线通车。

青藏铁路的顺利建成和通车,对支援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对促进青海,西藏等偏远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及保卫国家边防安全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它同样也是我们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宝贵精神财富。



南水北调:促进统一协调发展

我国由于处于世界最大大陆亚欧大陆以及最大大洋太平洋的交接处,受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的双重影响,导致水资源呈现出“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以及“南方降水多,北方降水少”的特点。

因此,我国历代政府都十分重视兴修水利,解决水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毛主席就根据我国水资源南北分配不均的特点,提出了南水北调的宏伟构想。

1952年10月30日,登临郑州市邙山的毛主席在俯视脚下滔滔黄河时,不禁感慨道:“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果可能的话,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



1953年2月19日,毛主席视察长江,他站在“长江”号军舰的甲板上向身边的陪同人员水利专家林一山问道:“南方水多,北方水少,能不能南方水借给北方一些呢?这件事你想过没有?”

随后毛主席仔细查看地图,并就从几条大江向北方引水的可能性同林一山一一探讨。

根据毛主席的指示,长江水利委员会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经过商讨,最终认为从汉江引水的可行性最大。

他们对汉江流域进行勘察,最终选定汉江中上游丹江口为引水地段并向毛主席写信汇报。



1958年3月28日,在成都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周总理根据毛主席南水北调的构想和专家们的规划,在会议上正式提议兴建丹江口梳理枢纽工程,得到全体参会人员的支持和批准。

毛主席也对南水北调工程充满自信,他激动地说道:“打开通天河、白龙江,借长江水济黄,丹江口引汉济黄,引黄济卫,这样就可以同北京联系起来了。”

1958年8月,经中央研究决定和批准,南水北调被第一次正式提出。随后,相关工作人员便根据毛主席的指示,迅速展开该工程的勘测修建工作。



然而由于国家的经济以及技术条件不足以支撑这项大工程的全部修建。1963年,南水北调相关工作基本停止。但在党中央的领导以及工作人员的艰苦奋斗下,南水北调项目仍取得了重大进展。

例如修建了亚洲第一大人工淡水库的丹江口水库,该水库成为后来中线工程的水源地。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果,综合国力也日益增强,修建各种大型水利工程的技术不断提高,南水北调这一构想不断在实践中得以实现。



1992年10月,第十四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将南水北调列入中国跨世纪的骨干工程之一。

经过多年的研究,2000年6月,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最终确定为东中西三条线路,其规模程度远超于曾经,由此奠定了南水北调工程的最终格局,迈出了实质性而又关键的一步。

2014年,南水北调工程的三线建设全部正式通水,这项凝聚着国家几代领导人以及全体劳动人民智慧与心血的伟大工程,为解决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以及百姓生活问题提供了巨大帮助。



同时,凭借着南水北调,北方的农业发展也得到了充足的保障。

结语

如今,三峡工程、青藏铁路、南水北调已经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回顾这三项工程从提出到商议决策再到最后完工的历程,无不充满了艰辛与不易。



以毛主席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以及全体劳动人民站在民族发展的战略全局上,通过几十余年不懈的努力,克服一切坎坷曲折,最终完成了这凝聚着几代人梦想和心血的伟大工程。

作为新时代的我们,更应该精心保护和充分利用这宝贵的财富,让它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发挥更大的效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