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莫斯科2月24日电 记者手记|冲突三年,麦当劳在这里变成“只有美味”
新华社记者刘恺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三年时光不过是短暂一瞬,犹如历史大幕上的一道细微褶皱。然而,对于身处这段历史中的人来说,最近这三年足以改变人生,影响世界。记者的第二次驻外之旅与乌克兰危机延宕几乎同步,见证了这场冲突的演变,深切感受到它对普通人生活的冲击与影响。
还记得2013年秋,记者结束第一个驻外任期离开莫斯科时,俄罗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仅一年多。金融、能源、汽车等行业的西方企业纷至沓来,莫斯科商业地标古姆商场橱窗里陈列着欧美奢侈品。那时的莫斯科,弥漫着全球化带来的繁荣气息;但当记者2022年春重返这片土地时,发现西方制裁的阴云笼罩着每一个角落。
乌克兰危机升级改变了一切。超过两万项对俄制裁加速了俄罗斯与西方的“脱钩”。卢布汇率剧烈波动、物价飞涨,让民众生活充满不确定性。西方企业纷纷撤离,市场上西方进口商品被本土产品取代,就连可口可乐也一度绝迹。红场和阿尔巴特街上,欧美游客越来越少。咖啡馆里,人们不再谈论旅行和时尚,而是关心物价和汇率。
制裁像把双刃剑,在切断俄罗斯与西方经济联系的同时,也催生了本土产业的发展。麦当劳变成了“只有美味”,星巴克变成了“星咖啡”——这些变化不仅仅是品牌名称的更替,更是地缘政治剧变的写照。
记得有一次,一位外籍雇员感慨:“过去三年发生的事情太多了,有时候都不敢相信是现实。”
记者深有同感。
三年来,乌克兰的军事和能源设施常常遭受俄罗斯高精尖武器的打击。而作为俄罗斯总统办公地点的克里姆林宫元老院大楼2023年5月也难逃无人机的袭击。在顿涅茨克和库尔斯克等地的一线战场,一个个城镇和村庄在战火中沦为废墟。
三年来,战事反复拉锯,“进攻”和“反攻”成为媒体报道中最常提及的词汇。马里乌波尔争夺战、哈尔科夫大反攻、巴赫穆特攻坚战……电视、报纸、杂志连篇累牍的报道让人神经绷紧,无人机攻击袭扰着俄乌民众日常生活。
三年来,俄罗斯商品越来越多出现在超市货架上,而一些西方企业通过“换马甲”的方式,仍“坚守”俄罗斯市场。俄乌两国军工厂开足马力加班加点生产,而日常用品价格飞涨不断侵蚀百姓生活质量。
2024年3月22日晚,位于俄首都莫斯科近郊的“克罗库斯城”音乐厅发生严重恐袭事件,造成超过140人死亡、500多人受伤。3月24日全国哀悼日的晚上,细雨绵绵,民众献上的鲜花、玩具、蜡烛摆满整条街道,有人默默祈祷,有人痛哭失声。
三年过去了,乌克兰危机仍在延宕,它对地区格局乃至世界秩序的影响还在发酵,对各地民众生活的冲击震荡未断。但是生活还得继续,太阳照常升起。莫斯科街头依旧车水马龙,基辅市集还是生机勃勃,西伯利亚的针叶林始终苍翠,第聂伯河仍然奔涌向前。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都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生命的韧性。
这三年,记者在征兵点目睹了士兵与爱人洒泪而别的场景,也常在地铁站和飞机场遇见残疾士兵返家与亲人团聚的情形。如今的莫斯科,街头还有征兵广告,地铁出口还能看到招募合同兵的宣传台,但街头的紧张气氛貌似淡了许多。然而,媒体每天播报的前线战事、俄乌国防部发布的战报、各国持续不断的表态,都在提醒着大家:冲突还没有结束,局势走向依然充满不确定性。
作为一名驻外记者,我见证、记录着这一切。许多瞬间和故事让我终身难忘,它们或许不会被载入历史教科书,却是这场冲突最真切的缩影。(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