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近,热搜上挂着这样一条视频,看得人震撼不已。



有位6岁的小男孩,妈妈转了1000元给他,让他一个人去吃牛排。



他带着相机,气定神闲地走进了一家西餐厅,拿起菜单开始了点餐:



“我要一个牛菲力,七分熟。还要一个蟹肉糕,和一个牛排薯条。”

在等待上菜的过程他也没闲着,对着菜单练起了英语,那些单词他基本都认识:



“Filte,牛菲力不错,很好吃。Potatoes,马铃薯。Mushroom,蘑菇。”



菜上齐后,服务员们帮他把牛排切成小块,他尝了之后像个小美食家一样,点评得像模像样的:



“超级美味,像一块肉在我的舌头里跳舞,也像一块肉在我的舌头里生宝宝了,入口即化。”

后续还和经理聊了很久的天,称赞了餐前面包的美味,最后掏出儿童手表买了单,付了722元。



礼貌地和所有人道谢和道别之后,拎着给爸爸妈妈打包的面包走出了餐厅。

全程大大方方、举止得体得像个小绅士一样,看得评论区里很多人都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可怕的不是花1000块吃个西餐,而是在6岁的时候花1000块去吃西餐在他的意识里是一件很普通正常的事。”



“佩服6岁就有这样的表达力,还有见识。”

有人则晒出了自己的经历:



“攒了两月的钱去了一家高级餐厅,全英文菜单还没图片看不懂。

随便点了两个菜100多,半天没上菜,一问才知道点的两个钢琴曲。”



“怎么会这么从容,我25了,攒了很久的钱要去买包,在蔻驰外面坐了2个小时不敢进去。”

见过世面的小孩,真的不一样,那种举手投足间的自信、淡定、彬彬有礼,是装不出来的。

02

类似的,前段时间还有这样一条很火的视频,记录了北京海淀区一名小学生的寒假日常

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雷打不动地刷200个雅思单词,因为今年还要备考CAE



早饭吃姥姥包的酸菜馅大包子,吃完早饭被爸爸带去打篮球;



中午回来吃了山姆的扁扁可颂和杨枝甘露,但也没有吃太多,因为要控糖;



吃完午饭写了2个小时的奥数作业,之后又写了一篇CAE的调查报告,表达的是对环保的看法;



写完没时间吃饭了,又被带着去上了一节奥数课,结束后去麦当劳吃了个汉堡;



回到家后也不吃饭了,看了一小时初中数学的网课,又刷了一会高思导引



他之前已经考过了FCE(剑桥通用英语五级),准备今年有时间就考CAE(剑桥高级英语证书)。

都学完了,吃了点水果,看了会《西游记》,11点就“早早睡觉”了。



普通人看完这个视频的第一反应,都是听不懂里面的各种专业术语,只听懂了酸菜包子和麦当劳。



不懂就问,这是在培养神盾局局长吗?



这拍的还是寒假的第二天,学习任务就安排得这么满满当当,实在让人难以相信这是个小学生的日程表。

无论是那位6岁一个人去西餐厅吃1000块牛排的小孩哥,还是这位寒假日理万机要考各种证书的小学生......

“有钱人家的小孩不像小孩”的现象背后,其实是赤裸的教育分层:

当很多普通家庭的孩子还沉迷于“慢脚文化”,满嘴“宝宝肚肚打雷啦”、“我是奶龙我才是奶龙”的时候;



一些富裕家庭的孩子,正争分夺秒地学习社交礼仪、高阶技能,构筑起普通人难以逾越的认知壁垒。

03

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提出过这样一个词:文化资本(Cultural Capital),指的是:

家庭通过语言习惯、审美品、知识储备等隐形资源,传递给下一代的“软实力”。

它比物质资本更隐蔽,但往往更“致命”:

比如语言资本:那位海淀区的小学生,从小就接触CAE、FCE等国际英语体系,而普通孩子可能连“自然拼读”都没有系统学过;

体验资本:那个6岁的小男孩,对西餐礼仪、牛排熟度、黄油法棍的品鉴头头是道,其实也是由于家庭频繁的高端消费场景浸润;

认知资本:富裕家庭通过游学、研学、私教、国际竞赛,让孩子从小就理解什么叫“目标管理”、“资源整合”。

而很多普通孩子,可能直到临近高考才第一次接触到所谓的“人生规划”。

这种差距,还不是“努力”就能够弥补的:

当普通家庭的父母还在劝自家孩子用死记硬背、填鸭式的方法读书、跟其他人挤独木桥的时候;

一些富裕家庭的父母,已经用“文化资本”为孩子铺了好几条“赢者通吃”的赛道。

04

可悲的是,有些家长无法传递给下一代“文化资本”,却还经常埋怨自家孩子“不争气”。

比如,有人晒出了爸爸发给自己的聊天记录截图:“哪吒你看了没有?百亿票房全国第一!

人家导演也是学药的,现在百亿电影够吃一辈子了,你想想自己能不能赚哪怕一个亿?”



有人则拍下了自己女儿做好了四菜一汤端上桌的照片,配文却是:

“咋弄哦,语文23数学36英语55,就算你把桌子上做满菜我也吃不下去啊。”



这些家长从来不会反思自己给孩子带去了多少正面影响,明明是达芬却还想生出达芬奇。

就像李希贵校长所说:“孩子永远不会成为你期待的样子,他们只会成为你的样子。

家长们自己没有言传身教,也无法充当孩子成长路上的指明灯,用文化资本实现托举,就不要对孩子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了。

知乎上有个浏览量高达352万的问题:“都说寒门难出贵子,身为一个普通的母亲,我要做些什么才能让我的孩子这一生过得好一点?”



点赞最高的回答是这样的:“多炖几锅肉,他踢完球回来饿得嗷嗷的时候,盛上热腾腾的大米饭,擓着肉汤夹着肉,又烂糊又粘嘴,一碗接一碗,吃得他放下筷子直犯困。

多包几顿饺子,让他请同学来家,玩玩闹闹一通乱耍以后,一屉一屉地下。

多鼓励他几句,让他别跟自己生那么大的气。

一个正常的,温馨的,宽松的童年,其实是你能给他的,最珍贵的礼物。”



是啊,普通人也有自己独一无二的小确幸,与其一直折腾孩子,不如先思考:

我们能给孩子创造什么样的条件,让他能用自己的方式过好这一生。

正如有句话说得好:给孩子兜底,真正的底是给孩子足够的尊重,让他拥有健全的人格,有披荆斩棘的勇气,也有绝境时的退路。

共勉。

作者:小椰子,个人成长领域作家,全网粉丝量破200万。关注我,用独特视角解读社会事件,陪你一起每天认知升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