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余闯)近日,未来网在北京主办“未成年人手机防沉迷座谈会”。会议以“携手织密防护网、共筑数字童年新生态”为主题,与会专家学者积极建言献策,共话手机沉迷化解之道,推动社会各方履行对未成年人使用手机进行防护的责任。
“数字化时代中,‘藏在屏幕背后的童年’问题不容忽视。”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原总编辑、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卢勤表示,手机沉迷的背后,往往是孩子情感陪伴的缺失。大部分青少年的过度用机行为,实质是对情感陪伴缺失的补偿。当家庭对话变成“作业写完了吗”“考试多少分”等,手机就成了孩子们获得即时反馈、平等交流的一个“安全岛”。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教授卜卫从事媒介与青少年研究30余年,她以“通过数字素养教育赋权青少年”为题分享多年研究经验。卜卫表示,要透过手机沉迷表象,分析它与青少年个人发展、社会关系、家庭关系以及社会环境的联系。
“孩子们要具有一定的数字素养,但素养不等于教会简单的技能。要通过数字素养教育,提高儿童行使数字权利的能力。对于无法正确对待手机使用的孩子,要积极引导,在尊重他们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在现实中获得成功。”卜卫说。
“管手机难”也成为不少家长、学校在新时代面临的社会问题。中国关工委副秘书长、中国关工委公益文化中心主任李国强建议,家长要用好手机和平台提供的未成年人模式,有效防范青少年网络沉迷。同时,应提升家庭数字素养,改善家庭数字教育不普及、家庭网络监管尤为不足的局面。
“缺乏自主权是未成年人沉迷手机的最主要、最根本、影响最大的因素。”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在新技术必然到来并将成为未来生活一部分的大趋势下,面对孩子可能沉迷的风险,让孩子真正做自己的主人是走出沉迷的最佳选择。
储朝晖表示,防范未成年人手机沉迷,需要家庭、学校、企业、社会各方共同聚力创造条件。青少年要在内心树立主人意识,家庭等要留给孩子自主安排的时间、空间,让网络真正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作者:余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