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23日公开表示,愿意以辞职为代价,换取乌克兰加入北约,他还强调,不会与美国签署“要让十代乌克兰人为之买单”的矿产协议。



文案|编辑:清

泽连斯基这次“辞职换北约”的提议,其实并不是他单方面的大义凛然,而是一种迫不得已的套路操作,俄乌都打了三年了,国内外也都耗得差不多,而北约和美国的态度,又暧昧得不行,他实在没辙了,所以直接抛出一张辞职申请表,这一试总会有人接招。

不过,就算他是局中人,整件事的格局,早就超出了他能控制的范围,这场博弈,早就不只是乌克兰在找出路,而是北约、美国、俄罗斯、中国这些“大玩家”的博弈在暗中较劲。



北约作为跨大西洋的重要军事联盟,始终以“捍卫自由与民主”为口号,进行着恪守战略利益的扩张,这种扩张从来都不是单纯的理想主义,而是围绕俄罗斯展开的一场政治、军事上的长期消耗战。

从冷战结束到今天,北约通过几轮东扩,已经把重心推进到俄罗斯家门口,而对于乌克兰,北约的态度却从未明确表态是否接纳,北约远不像它宣传的“爱护盟友”,更像是一个审时度势的“合约方”。



一旦让乌克兰加入,就意味着直接向俄罗斯宣战,这条红线北约显然不愿碰,于是就继续用战争,让乌克兰进行“代理人消耗战”。

泽连斯基自以为手握筹码,试图以辞职威胁,换取北约的承诺,但北约会真的兑现吗?从实际情况来看,远不太可能,北约现阶段最理想的情况,就是“削弱俄罗斯”,只要乌克兰继续战斗,他们获利就永不止步,泽连斯基辞职,甚至会被当作北约“甩锅”的正当理由。



美国表面上,是北约的资金提供者和政策主导者,可它的利益诉求,却远远高于军事援助的表象,在乌克兰问题上,美国无论是军事上的援助,还是政治上的支持,都有一个隐藏的逻辑,所有输出都带有明确的目标和要价。

除了传统的军火订单外,乌克兰的矿产资源,正成为美国的利益焦点,乌克兰虽并不以工业化著称,但在矿产资源的丰富程度上,却具有全球性优势,特别是稀土和锂矿等关键资源,对新能源技术、高端军工的价值无可比拟。



自战争开始以来,美方深度介入,并表现出越来越强的不平等条件,据报道,美国要求乌克兰拿出至少50%的稀土矿所有权,换取所谓的“安全保障”,泽连斯基的辞职声明表面针对北约,实际上可能也间接在对美国的“边界掠夺”发出警示。

这种资源与安全挂钩的交易,也可以看出美国对乌克兰支持的本质,从一开始就是利益优先,援助从来都不是没有交换条件的善意行为。



相比美国与北约隐秘的算计,俄罗斯则更为直白,对于普京来说,乌克兰问题,根本不是什么“小打小闹”,而是一场关乎俄罗斯国家安全的重大危机,从地缘角度看,北约将乌克兰纳入其中,就等同于在俄罗斯的咽喉布下军力,一旦北约控制了乌克兰,俄罗斯面对的,将不再是“缓冲地带”,而是真正的战略威胁。



俄罗斯此前对核威慑的屡次强调不是空话,更不是误判,而是切实的战术筹码,普京显然不愿意让局面继续恶化,但如果北约和泽连斯基的交易成真,俄罗斯可能会采取更为激烈的反制手段。

从俄乌战争的现状看,俄罗斯的战略目标,已从“速战速决”转向了持久战,泽连斯基接下来的动作,很可能决定俄罗斯全面策略的走向,至于“辞职换入约”这个提议,泽连斯基真的做好,直面俄罗斯的准备了吗?



而中国,自俄乌战争爆发以来,就一直在努力维持和平与稳定,与那些直接支持或挑拨冲突的势力,形成鲜明对比,中国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不仅是国际关系形态上的一次创新表达,更是为乌克兰这样的“灰色地带”,提供了一种替代方案,那就是和平协商、互相尊重的多方对话。



对于战争,中国从未选边站队,而是努力避免局势进一步对抗化,对于资源争夺,中国始终提倡公平合作,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式交易”,这一立场不仅让乌克兰问题,打开了另一种可能性,也让中国从简单的区域角色,转变为整个国际秩序的关键参与者,特别是在泽连斯基“辞职声明”这一背景下,中国对主权和安全不可交易的坚持,就是一种话语上的压制。



中国通过一次次实际行动证明,和平的未来,不能靠牺牲谁来换取,更不能通过利益算计实现。

参考资料: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