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南华早报发文披露,中国正在建造能够搭载高超音速导弹的攻击型潜艇,并且直指菲律宾“堤丰”系统。
去年4月,美国借美菲联合军演之机,在菲律宾吕宋岛部署“堤丰”中程导弹系统,“堤丰”系统的射程覆盖中国东南沿海及南海纵深,还可搭载“战斧”巡航导弹,菲律宾虽曾承诺是“临时部署”,但后续却多次出尔反尔,甚至妄图以撤走“堤丰”为筹码来提要求,这种讹诈行径,充分暴露了其试图将地缘矛盾武器化的危险倾向。
面对菲律宾的强硬态度以及美国在背后的撑腰,中国通过外交斡旋与军事巡航期望能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然而,菲方不仅没有收敛,反而联合日本强化南海监视行动,使得局势愈发紧张。日本共同社报道,日本正计划加大力度支持菲律宾监视南海的行动,并为情报共享协议奠定基础。
中国选择潜艇搭载高超音速导弹在技术层面非常精妙,传统岸基或空基导弹需跨越抵达目标,而攻击型核潜艇可凭借出色的隐蔽性能悄然抵近。以093B型核潜艇为例,其静音性能已降至110分贝以下,近乎与海洋背景噪音融为一体,能够巧妙突破美菲反潜网。
另外潜艇搭载的鹰击21高超音速导弹末端速度可达10马赫,从发射到命中目标仅需短短数分钟,这一时间跨度远远超出了“堤丰”系统的拦截反应时间,缩短了打击链,可有效瘫痪“堤丰”的反应窗口。
中国新型高超音速导弹采用“多次打水漂”技术,射程可达1.5万公里,且具备中途变轨能力,结合潜艇的高机动性,能够形成覆盖第一、第二岛链的移动发射井。相比之下,“堤丰”系统依赖的“战斧”导弹属于亚音速且固定弹道。
对菲律宾而言,引入“堤丰”本想借助美国之力进行威慑,实现狐假虎威,但中国潜艇的抵近能力让“堤丰”的战略价值大打折扣。正如国防部所警告的,“任何将安全拱手让人的行为终将引火烧身”,菲律宾的错误决策不仅未能给自身带来安全保障,反而将自己置于危险的边缘。
对美国来说,其原本计划依托菲律宾构建机动中导链,通过“堤丰”系统实施所谓的“前沿威慑”,但潜艇的深海机动性让“堤丰”的部署如同摆设,沦为固定靶标。美国国会报告
也不得不承认,中国的潜艇技术已经成熟,且量产速度惊人,使得美国在南海的战略布局受到极大冲击。
中国通过潜艇和高超音速武器的强大组合,成功将周边海域从“美军主导的巡逻区”转变为防御纵深。这一转变也迫使东盟国家重新审视自身立场,权衡站队风险,马来西亚、印尼等国已加速与华经济合作,有效确立了反介入和区域拒止的新范式。
中国选择潜艇反制绝非偶然,其背后有着深刻的战略考量。在体系作战方面,潜艇与055驱逐舰、无侦7无人机等紧密配合,可构成完整的“打击链”,实现从目标探测到锁定再到打击的闭环,让美菲军事设施陷入“发现即摧毁”的被动局面,极大地提升了的整体作战能力。
菲律宾的“导弹赌局”注定失败,当中国将最先进武器平台部署到其家门口时,希望菲律宾政府明白,依附域外强权的安全幻觉代价高昂,尊重地区力量平衡才是生存之道。中国此举不仅是对“堤丰”系统的有力反制,更是在表明中国既有“亮剑”的决心,更有“一剑封喉”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