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离开差村之前,我们听说村里刚出生了一个婴儿。那一刻,仿佛是电影里最具有戏剧张力的桥段,而我也意识到,「信仰」在这片土地上如此真实。对当地人而言,它是一种无需怀疑的相信。它让人们在灾难面前依然保持平静,让废墟中还能迎接新生。

1月7日,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了 6.8 级地震。大多人透过手机里的新闻画面看到地震后的景象——坍塌的房屋、破碎的家园、以及救援队忙碌的身影。

每当自然灾害发生,除了物资援助,有一些被忽略的隐形需求同样值得关注:当家里的大人们忙于安置生活时孩子们的看护和陪伴问题。

“灾后益童乐园”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被发起,项目在受灾害影响的社区开展,通过开展儿童关爱服务,陪伴儿童健康成长。近日,由壹基金发起,北京字节跳动公益基金会支持的“灾后益童乐园”在定日县曲当乡赤村、差村落地2个站点。

我们用镜头记录下发生在“灾后益童乐园”建成后的点滴瞬间,通过这些画面,我们共同走进这个废墟上孩子们的“乐园”,带你走进孩子们的世界。

以下是拍摄这支短片时的小记:

在前往定日县的盘山路上,到处都是掉落的碎石,经幡上密布着这片土地晦涩的低语。由于我们的目的地「赤村」和「差村」地处偏远,大部分时间我们都在路上。土石山路崎岖陡峭,沿路一直向上,海拔很快就到了 5000 米。每隔几十公里,才能偶尔瞥见已经搭建起帐篷和板房的受灾村落。灾难的痕迹在大自然面前显得如此渺小。

途中,我们曾与一支运送物资的救援车队不期而遇。队员们身穿印有「公益救援」的红色制服,在土黄色的大山、灰白的水泥公路以及蓝天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醒目。我们与他们一同站在马卡鲁峰的轮廓前合影,这张照片像是一种仪式,也给予了我们一股隐形的力量。







在抵达之前,我们与壹基金项目负责人进行了多次沟通。她们每天深入各个村庄走访调研,在这个过程中,她们发现了存在于孩子们身上的真实需求:在地震发生以后,特别是白天,家里的大人们都忙于抢救家庭财产、安置生活,孩子们却无人看护,他们只好三三两两聚在空地上,漫无目的地玩耍,安全风险如影随形,情况并不乐观。

这也是字节跳动公益基金会和壹基金最初共同发起灾后「益童乐园」这个项目的原因,不仅想给孩子们提供一个安全的玩耍空间,更是给孩子们一份承诺——承诺他们的童年并没有因为这场地震而被夺去,他们的笑声与梦想仍然会被看见和关注。



差村是我们拍摄的第一个灾后重建的村落。刚下车,目光便被不远处的一群孩子吸引,镜头不由自主地转向他们。他们也同样好奇地打量着我,想要靠近,眼神里却又带着一丝怯生生的犹豫。我决定主动破冰,笑着对他们问道:“有谁在这里上幼儿园呀?”一个小男孩举起手回应了我。我叫他,他立刻挥舞着双手跑了过来,对着我咧嘴大笑,虎牙才露出一点尖头,孩童的稚嫩和天真一览无余。没过多久,其他孩子也都围了上来,我们顺利跟他们打成一片。

我们的镜头里捕捉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画面:一边是大人们正在组装课桌、搬运物资;另一边,孩子们在游乐场里尽情玩耍,滑梯、蹦床、跷跷板成了他们的乐园。



等到「益童乐园」站点正式启动后,孩子们开始在里面绘画、搭积木。他们的画里几乎都有房子、蓝天、阳光和手牵手的家人,搭的积木也是一间间房子和城堡。

在「益童乐园」里,他们拥有了表达的机会。不需要语言,一笔一画之间就是他们内心世界的缩影。孩童将朴素的期望寄托在积木上,每一块都是新的家园的组成部分;大人将这些期望扛在肩上,用手中不断挥舞的铁锤,在这片土地上夯实新生。



在迎来当天的最后一个活动时,孩子们纷纷挤在帐篷前,吹着气球,并把自己的心愿写在气球上。虽然许多孩子还不识字,甚至不懂汉语,但他们举着气球跑到我面前,大概是希望我能帮他们写下心中的梦想。这时,一个懂汉语的男孩主动站出来帮我翻译,大声地问其他孩子:“你们的心愿是什么?”然后认真地转述给我听。

孩子们的心愿简单而纯粹——想成为警察、消防员、军人、特种兵和足球运动员,几乎都是这些。特别引起我注意的是,有两个腼腆的女孩写下「想当军人」时,她们的笔尖格外用力,仿佛这样就能让愿望成真。我猜,他们之所以这样写,背后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从地震发生那天起,孩子们目睹了穿制服的人穿越废墟、搬运物资、搭建帐篷的过程。那些身影,成了灾难中最具象的「安全感」。即使他们可能还不太懂「保护」这个词的分量,但他们被英雄保护过,于是也想成为保护别人的英雄。这些朴素生活里孕育的英雄梦想在他们心里种下了一种信念:长大后,我也要成为那样的人。



而我,有幸用镜头记录下在气球升空时,孩子们对着镜头大喊:“我想当警察!”“我想当消防员!”“我要做特种兵!”的时刻。那些声音,稚嫩却坚定,撞在远处的山壁上,又被风卷向更高的天空。山听见了,每一粒被吹起的尘土也听见了。





赤村是我们拍摄的第二个村落,这里是受灾最严重的村落之一,95% 以上的房屋都需要拆掉,被判定为危房的墙上,用红漆画着巨大的叉,像一道未愈合的伤疤。房屋的裂痕或许能用时间和金钱填补,但那些夜里被余震惊醒的颤抖,真的能修复吗?



赤村的孩子平均年龄更大,因此他们懂的也更多。旦增旺姆和阿旺边珍是两个格外热情的女孩,当音乐响起的时候,她们带动起所有孩子们,一起在空地上跳舞。见我们还在拍摄,她们突然跑过来按住镜头:“姐姐别拍了!一起跳!”跟着音乐律动的时候,我也把把自己还给了大自然。山下没有舞台,阳光就是聚光灯。

临走前,我选择把摄影机的录制键关掉。原本面对镜头很害羞的旦增旺姆和阿旺边珍,凑到我的小蜜蜂麦克风前,用藏语唱起了歌,边唱边笑。我一句也听不懂,但也能跟着她们一起笑。最后,我录下了孩子们奔跑的脚步声,跳绳拍打地面的节奏,远处牦牛的铃铛声,高原的风声......这些看似「无用」的声波,反而证明了,有些东西,不需要构图,不需要对焦,只需要在场。



真正的改变,从来不在镜头里,更真实的生活会持续地发生在镜头之外。这些孩子们会继续长大,继续奔跑,继续大笑。





虽然只有短暂的几天相处,孩子们早已亲切地用「朋友」、「姐姐」来称呼我们。“姐姐,你们明天还来吗?”旦增旺姆拽着我的衣角第六次问道。

人类学家说,观察需要距离。当孩子们把舍不得吃的糖果塞进我的手心,拽着我跳根本踩不准节拍的舞蹈时,这种「亲密」让我很无措——我们的确短暂地闯入了她们的生活,却又很快地离开。那些被我们记录的笑脸,会在未来某天突然想起这两位「拿相机的姐姐」吗?



作为一个从未到过高海拔地区的人,在拍摄期间,我的动作要更轻盈,呼吸需要更用力。或许正因如此,这里的真诚也带着缺氧般的眩晕感。正在忙着拆房的村民看见我们走来,会把家里本就稀缺的饮料递过来问你要不要喝;孩子们会毫无保留地把内心的恐惧说给陌生人听。这种近乎原始的信任,让习惯了都市社交距离的我们既感动又退缩。

在写下这篇手记之前,我们可能也曾奢望,带着四台设备来,就能真正「带走」这里的故事。但实际上,我们已经把一部分的自己永远留在了海拔 4500 米的尘土中。

此刻,定日县的风应该正吹过新建的益童乐园,空气中隐隐能听见孩子们的笑声。不知道那个想成为警察的小男孩是否还在画画,他的蜡笔下是否多了一幅英雄的轮廓;也不知道那个总是沉默不语的女孩,是否终于搭出了她心中那座不会坍塌的积木房子。



但至少,在某个镜头里,他们的眼睛曾如此清澈明亮,像回日喀则的那天夜里漫天的星星。

“益童乐园”是由壹基金发起,北京字节跳动公益基金会支持的儿童公益项目,通过组建儿童友好空间、提供优质儿童课外内容、聘用专职社工人员,帮助乡村儿童获得更好的校外陪伴、学习和成长。

“灾后益童乐园”是在重大灾害后,在受灾害影响的社区开展的儿童服务项目。通过为灾区儿童提供专属的安全且温馨的活动场所,并聘请专职社工进行看管照护,提供社会心理支持,组织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帮助儿童克服灾难带来的恐惧与不安,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与发展。

截止目前,“灾后益童乐园”项目已在2021年云南大理州6.4级地震、河南7.20洪涝灾害、四川泸县6.0级地震,2023年甘肃积石山地震后响应救灾4次,落地站点累计50个,为超过4.9万人次灾区儿童提供服务支持。

此次西藏日喀则定日县地震后,在定日县曲当乡赤村、差村落地2个站点,将在2025年1月20日至7月底期间开展服务。

壹基金以“尽我所能、人人公益”为愿景,专注于灾害救助、儿童关怀与发展、公益支持与创新三大领域,是5A级社会组织,连续十二年保持信息公开透明度满分。感谢壹家人支持,欢迎壹家人监督。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