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了一天的工作,笔者偶然走进一间茶室。茶室内很安静,香炉里升起缥缈的烟,入口处的两个竹柜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茶。一位茶师带着亲切的问候迎面而来,问了笔者对茶的偏好和口味之后,引导笔者来到一张红木桌前,二人面对面坐下后,茶师开始一边优雅地泡茶,一边轻声细语地与记者聊起了相关的茶文化……
这间茶室有着别致的名字——知了茶事,位于南苏州路1295号的一座1902年建成的历史保护建筑内。这座建筑经历了上海的百年变迁,曾作为杜月笙的私家粮仓、中国纺织建设公司第五仓库,也开过上海最早的洋行。后因同济大学郑稼和率先引入艺术文化创意园区概念,演变为艺术仓库。现在,它成为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示范空间(2023-2025),继续承载着见证历史与创新的使命。
2023年,知了茶事主理人高博郁看中这里的文化氛围及闹中取静,并且因地制宜推出“与茶师一对一喝茶”这一品牌特色服务。
与茶邂逅,“激活”基因
2014年的冬天,博郁还在大连从事艺术品工作。某一天,结束了繁忙的工作后,她泡了一壶杉林溪高山茶,她当时刚学习茶两三年,对茶了解不多,但是看着茶烟缈缈,闻着茶香芬芳,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心情舒畅。被这杯茶打动的她,开始翻阅茶桌上摆放着的李曙韵所著的《茶味的初相》。
“茶可以说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东西,是血脉里的基因,是我们的图腾。”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博郁仍然印象深刻,因为这一壶茶,让她开始接触茶文化,并且有了未来要开一家小茶馆的心愿。
通过深入学习,博郁发现,茶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不仅茶的历史源远流长,茶的种类不胜枚举,茶叶中还含有多种能提取的有益成分,促进饮茶人的健康。这让她更加坚定了未来的创业方向:“希望和大家一起分享茶的美好,让更多人能接触茶、了解茶、爱上茶、传承茶,在品茶的过程中放松,从茶文化中受益。”
“蛰伏”七年,终成“茶事”
“万事开头难,尤其是决定创业之后,各种压力随之而来。不过凭借着对茶文化的热爱,还有对创业梦想的执着,都坚持下来了。”博郁谈及创业前的学习过程,语气虽然轻描淡写,却一个个小故事无不讲述着艰辛。比如,为了学习更多茶的知识,博郁去往各地,用了七年时间边工作、边学习,文人茶、新中式茶饮、餐前茶、禅茶……一点点积累和掌握茶相关的知识及业态发展。
随着对茶有了自己的感悟,以及看到了更多茶背后的价值,博郁坚信茶这一传承了千年的中华文化,在新的时代依然具有良好的行业前景,并且改变了最初的“开一家茶室”的想法,决心创立一个能够承载更多文化内涵和服务的茶品牌。“让茶服务生活,不局限在一个空间,做与茶有关的所有事,向大家传达‘茶让人更贴近自然,让灵魂更轻盈’的理念。”在博郁看来,盛夏的蝉鸣最能体现茶文化中的自然轻盈,于是就有了“知了茶事”这一品牌。
落地黄浦,心想事成
像知了一样,博郁在创业前“蛰伏”数年。“创业需要把握时机。”2021年,知了茶事在南京西路静安别墅小区启动。由于空间运营的局限性,2022年,知了茶事在外区重新开业。博郁很快察觉到那里的慢生活节奏,虽然适合慢慢品味,但相对的,知了茶事的发展也更慢。
“这不是我想要的工作状态。”2023年底,经过多次选址考察,知了茶事来到繁忙的市中心,在南京东路街道扎了根。这里的快节奏如博郁所愿,她的工作和生活一下子变得充实起来;周围的居民、白领却因为知了茶事的到来,新增一处忙里偷闲的好去处。知了茶事会针对不同基础的茶友,开展不同类型的线下体验活动、茶艺课程,再加上博郁利用网络进行线上知识分享、品牌推广,茶友们络绎不绝。
博郁还高兴地告诉记者,在选址过程中,她了解到黄浦区是一片创业沃土,对创业者十分“友好”。在黄浦区创业相关政策以及区、街两级相关工作人员的帮扶下,知了茶事顺利落地,并且甫一开张,就受邀参加到南京东路街道主办的“创+人才集市”等活动中,解决了大多店铺开张初期面临的宣传难题。
近两年来,黄浦区人社部门及南京东路街道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创业活动,不仅为知了茶事等商铺、小微企业提供了更多曝光机会,也让博郁等创业者不断扩大朋友圈,在各行各业从业者的交流中拓宽了思维和认知边界,为企业发展带来了切实的助益。
“人生如茶,确定目标后需要全力以赴、尽情舒展,但时机到来之前,潜心修炼也是应有的姿态。”博郁用行动证明了热爱和坚持的力量,同时祝福所有创业者都能在新的一年心想事成,有所成就。
记者 / 宋梅
编辑 / 宗哲麟
图片 / 知了茶事
视频 / 钱志雨
资料 / 黄浦区就业促进中心
通讯员 / 王叮蕾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微信
黄/浦/进/行/时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