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2月24日讯(记者 杨俊康) 在诗意中启蒙,于文化里传承——2025年2月23日,首都图书馆成长课堂举办“站在文脉上学文字——《一诗一字》分享课”。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部编版语文教材编委吴欣歆教授受邀开讲,围绕新课标下汉字教育的文化传承与实践创新,剖析当前识字教学痛点,并进行教育行业对话。活动以“站在文脉上学文字”为主题,吸引读者家庭积极参与,通过唐诗与趣味游戏的结合,为儿童识字教育提供了全新视角,也为家庭教育注入文化厚度与科学方法。


▲首都图书馆成长课堂

唐诗为媒:重构识字教育新范式

活动现场以唐朝诗人白居易《问刘十九》、司空曙《云阳馆与韩绅宿别》等经典唐诗为例,展示了如何通过诗词意境引导儿童感知汉字之美。传统识字教学常困于“字形—拼音—释义”的机械循环,割裂了汉字的文化血脉。《一诗一字》学习盒子尝试以诗为舟,载字而行,将抽象符号转化为具象的文化意象。“以诗载字”的设计,暗合儿童认知规律——通过情境联想激活记忆本能,让汉字成为承载思想与情感的活体符号。通过反复聆听《问刘十九》这首诗,孩子们逐渐理解了诗中关于友情、邀请和温酒的意境,直观感受到“绿蚁新醅酒”和“红泥小火炉”的含义,并对古代汉字“小”的书写方式有了初步了解,增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值得关注的是,识字过程对汉字复现率的科学把控。精选的字词在《唐诗三百首》中高频出现,既降低认知负荷,又通过反复接触强化神经联结,为“自然习得”提供了可复制的范式。吴教授强调,唐诗凝练的语言和丰沛的文化内涵,能够帮助儿童在情境中理解汉字,实现“字从诗中来,意由境中生”的自然习得。


▲分享课上的教学情景示范

互动设计:点燃儿童学习内驱力

游戏化学习环节中,“大卡找小字”等互动游戏引发的阵阵欢笑声,印证了教育理念的深层转变。这些看似简单的游戏,实则植根于教育心理学理论:通过具象化任务激活观察能力,在合作中培养问题解决意识。吴欣歆教授在论坛中坦言:“真正的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种。”当孩子们为找到“了”字欢呼雀跃时,他们经历的不仅是字形辨识,更是对语言逻辑与社会协作能力的隐性训练。这种“玩中学”的模式,悄然消解了“学习=痛苦”的刻板印象,让教育回归生活本质。吴欣歆教授介绍,孩子们在唐诗卡片中寻找目标汉字,通过团队协作与趣味竞赛巩固知识,提升了儿童的观察力和反应力,更通过游戏化机制激发学习兴趣,让识字过程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索”。这种基于认知发展规律的设计理念,印证了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有效性。


▲现场读者踊跃参与互动

社会共议:让教育回归文化根基

在随后的教育对话环节中,吴欣歆教授与一线教师、家长围绕“传统文化与当代教育融合”展开探讨。吴教授提出:“识字是交流的工具,更是传承文明的起点。唐诗作为中华文化瑰宝,能为儿童构建语言学习的‘精神原乡’。”现场嘉宾针对学龄儿童识字教育,探讨了适合儿童年龄和心理发展的教育方法,认为为儿童提供优质的汉字和汉语学习环境,特别是借助唐诗等经典文学作品,有助于儿童识字。同时,对话嘉宾建议家长根据孩子的年龄和认知发展阶段,采取适当的教育策略,避免过早使用不恰当的方法,产生负面影响。此外,吴教授强调了在识字教育中家长应当耐心,不要急于求成,要重视孩子的感受和参与意愿,通过听觉引导和感受参与的方式逐步培养孩子的识字能力。


▲教育对话环节

对话总结了时代背景下汉字教育的"三重认识":其一,汉字教育应建立"字形溯源-诗境体验-文化阐释"的螺旋上升体系;其二,家庭教育需从知识传授转向文化场景营造;其三,教育机构应搭建传统文化教育的资源云平台。这些观点为破解"作业焦虑""文化疏离"等教育痛点提供了新思路。活动现场还分享了家庭中营造诗意学习氛围的实用方法,如亲子共读、情境化互动等,为家长提供了科学指导。


▲多位行业代表受聘为家庭语言教育项目专家

活动现场还发布了家庭语言教育行动计划,中国和平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林云等多位来自教育、出版及科技等领域的杰出代表受聘为家庭语言教育项目专家。行动计划呼吁全社会专家、教师、家长共同参与,培养引领未来社会发展的新一代儿童。

行业启示:创新与传承的双向赋能

主旨演讲部分,吴欣歆教授在27年的语文教育经验基础上,强调了家庭语言教育的重要性,指出家庭是儿童语言教育的最重要阵地。通过对孩子们的观察,吴教授注意到家庭语言的精准使用对于儿童的语言规范和准确性有重要影响。演讲中提出了四个关键概念——语言表达能力、思维力、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力,它们之间的紧密联系是儿童素质发展的关键因素,尤其是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于培养思维力、学习能力和持续的自我发展力具有重要作用。这是她开展家庭语言教育的初心。


▲吴欣歆教授演讲分享

吴欣歆教授在活动后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教学形式的创新,更在于其对教育本质的回归——将文化传承与儿童发展规律深度融合。以经典文化为载体,以儿童兴趣为导向,或将成为未来识字教育乃至人文教育的重要方向。用诗意与创新证明,识字教育可以既有深度又有温度。当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理念碰撞,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汉字的传承,更是一代人对文化根脉的守护与延续。

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教育界的创新探索彰显了本土教育者的文化自觉。唐诗作为中华文明的基因图谱,其凝练的语言艺术与深邃的精神内核,为儿童提供了超越字母文字的审美滋养。活动现场有专家对“诗教传统”的当代价值给予了肯定,当孩子吟诵“岱宗夫如何”时,他们触摸到的不仅是地理概念,更是中国人独有的宇宙观与进取精神。这种浸润式的文化启蒙,正在培育新一代的文化阐释者与传承者。

(图片由活动方提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