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祠堂街与国画家张采芹

相关的四座建筑

余广琪

成都市祠堂街,一条300米长的街道,承载着300年的历史。经过3年精心改造,2023年6月30日,成都市祠堂街正式对外开放。这条百年老街焕发出了新的活力,从传统的祠堂变成了充满艺术气息的商业社区。

你知道现代教育活动家、著名国画家张采芹在短短的祠堂街上,至少是4座建筑的主角或相关人吗?

人民公园艺苑亭



成都人民公园大门

成都市人民公园位于祠堂街9号,从大门进人民公园,直走约60米是百年鹤鸣,进入茶园是一桌挨一桌的热闹茶友。看到龙抄手店,左转10余步是唐朝开凿的金水溪,从拱桥跨过小溪,4角形艺苑亭耸立在前,心里正在称赞如画美景,又看到亭里竖立着一块大理石碑,仔细看是马识途先生2005年8月题写的“抗日战争时期四川美术协会故址”,署名前注明九一翁。当年一次能展出几百幅画的四川美术协会的展览厅就建在那里。碑记刻写在其下巨大的碑座上:

“益州称天府,代有才艺出。民初以来,其近代美术亦有长足发展。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半壁河山沦入敌手,大批文人志士流寓四川,而美术家则多聚于成都。时蓉城市民敞开胸怀,海纳百川,艺界则团结全国同行,发展民族美术,以共襄抗战救亡为己任,成都原有之蓉社、蜀䉅社、成都美术协会一九四一年合并成立四川美术协会,选址建所于祠堂街少城公园侧,即今人民公园内。由当时协会之常务理事、著名国画家张采芹先生躬亲筹划,奔走运作,次年会所暨展览厅即告建成,而协会会员亦增至二百余人之多。会所的落成与协会的发展,为流寓巴蜀的美术名流和学子举办展览、售画济困创造了条件,同时也大大促进了大后方的美术创作和交流。会所落成后仅一年间,共举办书画展览三十五次,文艺座谈会、演讲会、音乐会、研究会等十余次。抗战烽烟弥漫中,成都的艺术创作与交流竟繁荣如此,堪称中外美术史上之奇观,并备受社会各界之夸赞。美协活动中,特别值得提及的有“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展”“徐悲鸿画展”“抗战建国䉅展”“中国历代古书画展”,以及协助筹资完成“抗日无名英雄铜像”等等。全国各地众多艺苑名作也是首先展示在成都民众面前。四川美术协会的成立及其活动,是抗日战争和中国美术史上光辉的一页,值得成都人民为之骄傲和永远纪念。”



成都人民公园艺苑亭抗日战争时期四川美术协会故址碑及碑记

202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正好立碑者是成都市文化局与成都市园林局,立于2005年9月,已历20个春秋。

碑记为张思仲、张思孝、李永翘撰文,张礼先、张思复策划,冯晚榆书。把四川美术协会的成立、壮大,对抗战时成都美术及音乐、文艺创作与交流繁荣的推动与意义,简要展示出来,现代著名教育活动家张采芹先生的身影跃然碑上!可能有人会问:先生仅是四川美术协会之常务理事和“总务”,怎么做了会长、副会长?原来有资料显示会长张群、副会长罗文模均为挂名,实际责任和工作落在采芹先生身上,这个还是无薪俸之职的义务。先生当时在祠堂街聚兴诚银行成都办事处上班,正好在美协斜对面,来去非常方便,是他主动承担重担的原因。

碑的背面赫然刻着张采芹好朋友——大画家、中国美术协会会长徐悲鸿主动为张采芹先生素描艁像,题词全文是:“癸未中秋为采芹道长艁像,悲鸿。”碑座上镌刻着“徐悲鸿为张采芹画像记:1943年9月,值四川美术协会成都祠堂街会所新址落成一周年之际,时任中国美术学院院长的徐悲鸿先生,自渝来蓉举办个人画展。目睹了张采芹先生为接纳艺界同仁,筹建四川美协,以及帮助流寓来川画家举办展览付出的艰辛,深感其情,嘉许其德,乃主动为采芹先生画成了这幅全身素描像。该画笔精墨妙,神形兼备,超然绝俗,以明快的笔触生动地勾勒出先生正直不阿的风貌。作品完成之后,名流学者争睹为快。谢无量、刘咸荣、陈配德、路朝峦及女诗人黄雅荃等纷纷作诗题词于上,以表倾慕之情。徐先生鲜为人画像,故作品弥足珍贵。1962年北京徐悲鸿纪念馆落成,张采芹先生将原件割爱捐赠该馆。经廖静文女士提供,兹将作品刊石于原四川美术协会旧址,以资纪念并示不忘历史云尔。张思霖、冯晚榆撰文,冯晚榆敬书。2005年9月”。



时任中国美术学院院長的徐悲鸿为張采芹所作画像记

亦有资料显示,张采芹对徐悲鸿主动为己艁像最为珍爱,这是他与徐悲鸿亲密交往的主要纪念品,且画上又有谢无量等五位国学、书画大家的题字,他想了很久,决定慷慨出手,将画寄往北京。“临别”前一天,张采芹将该画挂在卧室里足足看了一个晚上,他颤抖着在画作上作抚摸状,目光久久不愿移开。42年过去,经廖静文女士提供,此画得以刊布于大理石,从纪念馆走向公园,让大家得以欣赏到徐悲鸿大师超然绝俗的珍品,张采芹大师栩栩如生的神韵!



成都人民公园艺苑亭镌刻在大理石上徐悲鸿为张采芹先生所作素描艁像

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

艺苑亭和碑的主角是张采芹。艺苑亭建好两年后,时任四川美协负责人之一的张采芹关键时刻筹资捐资修建的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2007年因城市规划改造从万年场迁址人民公园。别过艺苑亭,沿着公园里与祠堂街平行的一条小陉,可直通公园东门广场,快到广场有川军出川抗日的历史复原场景雕塑群,展示川军妻送夫、婆送孙、官兵告别父老乡亲的场景。另有组图记载四川人民支援前线、修建能起飞轰炸日本的飞机场等,为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烘托了气氛。

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又名无名英雄纪念碑,是为纪念在抗日战争中阵亡的64万川军修建。纪念碑坐西南朝东北,由基座、碑体、塑像三部分组成,整体高约8米。纪念碑塑像造型是国民革命军人,身背大刀、斗笠、背包,身着短裤,扎绑腿,穿草鞋,手握步枪,跨步向前,即刻准备冲锋。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川军主动请缨抗战,当年9月5日在少城公园(现人民公园)召开了“四川各界民众欢送出川抗敌将士大会”,并从这里整装出发。七个集团军共40余万人立即奔赴前线杀敌。整个抗战期间,四川籍将士350余万人加入国民革命军等部队出川抗日,伤亡达64万之众,伤亡人数居当时各省之冠。



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

为纪念川军将士血染疆场,1940年,各界呼吁和发起了募捐运动,修建一座“无名英雄纪念碑”。1936年由徐悲鸿等介绍刘开渠为川军牺牲的著名将领王铭章塑像,1939年刘开渠所作《抗日阵亡名将王铭章纪念碑》已经立于成都。在法国巴黎高级艺术学院学习6年的雕塑家刘开渠1942年来蓉后,先创作《孙中山铜像》(矗立于春熙路)。1944年成都市文化界和社会团体成立“造像筹委会”,邀请刘开渠设计并创作纪念碑,他取名为“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最终选中张朗轩成为“无名英雄纪念碑”雕塑的原型模特。因通货膨胀,其作品完成到一半就不得不停下。刘开渠整天为经费疲于奔命,他典当了手头所有值钱的东西,还面临破产的危险。张采芹作为四川美术协会实际负责人十分着急,他三番五次去找当时的成都市市长余中英、四川美协名誉会长张群等,甚至一次次拿出自己的钱帮助刘开渠。张采芹多方努力,终于解决了刘开渠的燃眉之急,帮助他创作完成了这一历史性的纪念碑。



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

1944年7月7日,“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立于成都市老东门城门内。1966年,“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铜像被毁。1985年改革开放后拨乱反正,市民要求恢复“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的呼声渐高。据记载:当年国家主席李先念从缅甸访问归国途经成都,在听取省市领导汇报雕塑建设时说:“全民族抗日战争中,川军抗日有功。”由是成都决定恢复建设“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刘开渠将当年雕塑的图片捐出。1989年8月15日,重塑的“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在成都万年场落成。2004年,“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无名英雄塑像成了成都公认的城市精神的象征。2006年,因城市道路改扩建,“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已位于二环路十字路口中间,不利于人们凭吊,成都决定将其搬迁安放在当年川军出川誓师大会所在地人民公园。



四川人民修建能起飞轰炸日本的飞机场与《新华日报》社论《感谢四川人民》

2007年8月15日,“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迁址到人民公园东门广场。纪念碑后部镶嵌有深红色大理石,上面镌刻着《新华日报》社论《感谢四川人民》及相关介绍,周围有花坛、树木等基础设施。一年四季,都有成都人和外地游客向纪念碑献鲜花。2013年,“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被公布为成都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9月1日,“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纪念碑成为成都市纪念抗战胜利的最主要场所。



成都人民公园内川军出川抗日历史复原场景雕塑群

相关两处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

从最近的斑马线走过去,来到人民公园对面即改造后的祠堂街双号街面。祠堂街改扩建项目总体定位为“百年艺术祠堂街”,按投建运一体化模式,采取“以留为主、改建结合”的有机更新方式,对整个街区进行保护性建设改造和优化提升。在保留老成都老记忆的基础上,有关部门对祠堂街每一栋建筑进行专项设计,突出“传统与时尚”相结合的特点,实现历史保护建筑与现代建筑的相得益彰、和谐统一。同时,突出了本真原生的市井生活场景,保留着百年街巷格局,再现历史记忆。在保护性利用基础上,进一步活化消费场景,打造年轻、时尚的网红打卡地,甚至刻意保留下古意盎然的38株梧桐树。沿着祠堂街向左边即人民西路走,看到的依次是原成都乐器厂宿舍、原聚兴诚银行祠堂街办事处及国画家张采芹画室、新华书店少年儿童读物门市部旧址、四川美术社砖楼、新华日报驻成都办事处旧址、金秋茶社。有符合百年艺术祠堂街要求的商业入驻,有的已成为时尚的网红打卡地。这六座百年建筑都修旧如旧,张采芹是其中两座的主角。

新华日报驻成都办事处旧址是展示红色文化:当时新华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内唯一被允许公开发行的报纸,这里也出售包括延安出版物在内的各种进步书籍,所以又被称为“新华书店”。祠堂街曾经聚集了81个书店,还有电影院,见证了成都文化的繁荣和书香的气息。由于文化街上比较容易掩护,所以祠堂街也是中共地下党革命活动重要据点,中共中央南方局、四川省委、成都市委先后在此建立7个支部及秘密联络点、交通站,广泛开展各种革命活动。



成都市祠堂街6座百年建筑中获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的3座文保牌

而原聚兴诚银行祠堂街办事处及国画家张采芹画室与四川美术社砖楼,则是展示抗战时期全国最为活跃的艺术文化。张采芹在原聚兴诚银行祠堂街办事处工作,一次他回忆说:“由此与悲鸿先生时相过从,畅聆教益。我在银行办事处楼上设有一间画室,有时先生来访,见我正在作画,便十分高兴并且热情鼓励。他还往往即席挥毫,为我题词作记。”徐悲鸿还多次在张采芹家中作画。1941年张采芹发起在祠堂街成立四川美术协会,任常务理事兼总务,热情帮助张大千、徐悲鸿、吴作人、潘天寿、傅抱石、谢稚柳、黄君璧、赵少昂、关山月、马万里、廖冰如、芩学恭等著名画家在成都举办画展,其中张大千在成都办了6次画展,为临摹敦煌壁画等造势。还恳请张大千帮助落魄的关山月站台卖画,张大千买下标价最高的画,让关山月的画展取得成功。张采芹帮刘开渠解决修建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的经费问题等。从南京西迁重庆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的徐悲鸿高兴地给张采芹写信说:“成都的文化艺术氛围如此浓厚,艺术家们的热情如此高涨,实皆有赖于四川美协诸公尤其是采芹、文谟二兄的操劳奋斗。”在2016年举行的“张采芹绘画艺术与收藏展”开幕式上,张采芹的3个儿子出示了徐悲鸿此信和大6岁的徐悲鸿在红字“中央美术学院笺”上称呼“采芹先生吾兄”的墨宝。他们向成都博物馆捐赠一百余件张采芹先生的字画。收藏展展出一代著名国画大家张采芹之精彩家传书画,还有他收藏的来自书画大家徐悲鸿、张大千、黄宾虹、黄君璧、董寿平等题给张采芹及家人的书画作品,更能体现书画家之间的生动友谊。



在成都市祠堂街活动过的艺术家们及举办画展简况

徐悲鸿与张采芹的友谊还体现在《成都商报》以《有一种友谊是 月薪8斗米借10石赎回徐悲鸿〈奔马图〉》为题,介绍1943年夏徐悲鸿在成都办画展,结束后发现少了一幅《奔马图》,张采芹立即发出消息“请牵走徐悲鸿这马的人速速归还”。这时盗画者放出风来:“昨日牵走徐悲鸿一匹马,请拿五石米来取。”张采芹好不容易凑齐取画款时,对方又加价涨到十石米。当时张采芹的薪金每月才八斗米,东拼西借终于取回了徐悲鸿的画。《采芹道长艁像》是徐悲鸿主动为张采芹所画,这是他所作现存的唯一一张全身素描人像。画上还有谢无量等五位国学、书画大家的题字。张采芹回忆道:“这真是求之不得的事,令我喜出望外。”但后来割爱捐赠徐悲鸿纪念馆,该馆再提供刊石于原四川美术协会旧址的佳话已见前述。徐悲鸿还曾用一首小诗如此评价过他:蜀中有个采芹君,琴棋诗书画更精,侠义心肠人豪爽,助我画展献真情。20世纪40年代后,张采芹改用油画排笔或油漆刷画大竿墨竹,大增神韵,即源于徐悲鸿的建议。

张大千长采芹两岁,也对张采芹以“道兄”相称。1938年秋,张大千为避战乱定居成都。在张采芹帮助下,张大千寓居青城山三年,后又转住成都。二人经常一起在青城山写生,甚而在彼此的画室里吟诗品画。1944年,张大千得奇鸟雪鸦,专请张采芹前去观赏,张采芹一时兴起挥毫写生。张大千看后大喜,添上老干绿叶,并题词记载此事经过,此图成为合作珍贵之画。这样的交情一直延续着,1982年,张大千赠送其一幅《海棠春睡图》,感谢张采芹资助长女张心庆读书。

张采芹艺术经历

1922年,21岁的张采芹考取了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师从刘海粟、王震、江小鹣等大师。3年后,他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回到四川。在成都,他筹资创办了南虹艺术专科学校,还先后应聘担任四川美专、四川艺专、成都高师、四川大学、四川师大、成都女师、南虹艺专、树德中学等10多所高等或中等院校的美术教授,为四川乃至全国培养了大批艺术人才,桃李满天下。出版《采芹画集》《采芹近墨》《中国画论》《国画浅说》等著作。他在成都首次开画展,之后帮助更多画家办画展35次,另外举办文艺座谈会、演讲会、音乐会、研究会等十余次,深刻影响了成都乃至四川许多人提高了艺术修养与欣赏水平。

1956年,张采芹从合江中学调隆昌师范学校,两年后调隆昌一中,教全校初中美术,与笔者父母结下深厚友谊。张采芹69岁退休后回到成都。1983年国庆节,笔者陪父母余自炯、廖兴媛上门看望采芹老,他说起近年来国画创作等,感到特别充实和高兴:应邀为毛主席、周总理、朱德纪念堂馆作画;人民日报、四川日报、香港报刊发表作品近100幅;在成都举办4人画展,任成都画院首批画师;被成都科大聘为名誉教授,任四川文史馆研究员、书画组组长;国家领导人以其墨竹礼赠英国女王,作紫藤双燕图亲赠访问成都的瑞典国王夫妇;收到大千先生寄赠题词的垂丝海棠图;赴武汉、南京、上海、杭州等地访问交流;画院常在杜甫草堂等处创作论画;赞扬文化艺术大受重视!

父母告别时再请赐画一幅,当年春节子女6家都到齐了,父亲喜滋滋地请出采芹老题写“无数春笋满林生 自炯兴媛同志雅正 癸亥秋 采芹”的彩色画作,激情讲解其寓意。母亲则告诉我们,张老来信说,你们学生人人努力,子女个个成材,作此画正写此意。我们大家都十分感谢采芹老的赠画与鼓励!突然感悟采芹老当年写信说“无数春笋满林生”是对学生努力、子女成才的写意,他家更能承担这一写意,有更多的家庭可以承担这一写意,当然也是他对父母高评和对我们的激励。隆昌一中老教师们评价说,墨竹画面上新笋丛出,玉立穿空,鹅黄嫩绿,映日争辉,老画家一片悠悠深情,为中华崛起而欢由心生,笔下老竹也向阳回春了!充分展示了采芹老浓烈的家国情怀。此画后来收入《张采芹绘画艺术》,采芹老百岁诞辰纪念画册同时成为父辈友谊和父母钻石婚最好的纪念品!(详见2022年6月12日“方志四川”微信公众号及“四川省情网”发表的《无数春笋满林生——纪念现代教育活动家、著名国画家张采芹诞辰120周年》一文)



张采芹先生82岁题赠父母的《无数春笋满林生》

2024年10月24日,近年建成的成都市美术馆刚荣获国际大奖,迎来了“揽月扶风·张采芹艺术文献展”,作为“巴蜀先生”馆藏系列展的一部分,此次展览展出了张采芹的多幅代表作品,包括《无数春笋满林生》和《喜鹊闹梅》,展览持续到2025年5月。

本文内容系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余广琪(隆昌七中原副校长,全国优秀教师)成都市祠堂街与国画家张采芹

相关的四座建筑

余广琪

成都市祠堂街,一条300米长的街道,承载着300年的历史。经过3年精心改造,2023年6月30日,成都市祠堂街正式对外开放。这条百年老街焕发出了新的活力,从传统的祠堂变成了充满艺术气息的商业社区。

你知道现代教育活动家、著名国画家张采芹在短短的祠堂街上,至少是4座建筑的主角或相关人吗?

人民公园艺苑亭



成都人民公园大门

成都市人民公园位于祠堂街9号,从大门进人民公园,直走约60米是百年鹤鸣,进入茶园是一桌挨一桌的热闹茶友。看到龙抄手店,左转10余步是唐朝开凿的金水溪,从拱桥跨过小溪,4角形艺苑亭耸立在前,心里正在称赞如画美景,又看到亭里竖立着一块大理石碑,仔细看是马识途先生2005年8月题写的“抗日战争时期四川美术协会故址”,署名前注明九一翁。当年一次能展出几百幅画的四川美术协会的展览厅就建在那里。碑记刻写在其下巨大的碑座上:

“益州称天府,代有才艺出。民初以来,其近代美术亦有长足发展。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半壁河山沦入敌手,大批文人志士流寓四川,而美术家则多聚于成都。时蓉城市民敞开胸怀,海纳百川,艺界则团结全国同行,发展民族美术,以共襄抗战救亡为己任,成都原有之蓉社、蜀䉅社、成都美术协会一九四一年合并成立四川美术协会,选址建所于祠堂街少城公园侧,即今人民公园内。由当时协会之常务理事、著名国画家张采芹先生躬亲筹划,奔走运作,次年会所暨展览厅即告建成,而协会会员亦增至二百余人之多。会所的落成与协会的发展,为流寓巴蜀的美术名流和学子举办展览、售画济困创造了条件,同时也大大促进了大后方的美术创作和交流。会所落成后仅一年间,共举办书画展览三十五次,文艺座谈会、演讲会、音乐会、研究会等十余次。抗战烽烟弥漫中,成都的艺术创作与交流竟繁荣如此,堪称中外美术史上之奇观,并备受社会各界之夸赞。美协活动中,特别值得提及的有“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展”“徐悲鸿画展”“抗战建国䉅展”“中国历代古书画展”,以及协助筹资完成“抗日无名英雄铜像”等等。全国各地众多艺苑名作也是首先展示在成都民众面前。四川美术协会的成立及其活动,是抗日战争和中国美术史上光辉的一页,值得成都人民为之骄傲和永远纪念。”



成都人民公园艺苑亭抗日战争时期四川美术协会故址碑及碑记

202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正好立碑者是成都市文化局与成都市园林局,立于2005年9月,已历20个春秋。

碑记为张思仲、张思孝、李永翘撰文,张礼先、张思复策划,冯晚榆书。把四川美术协会的成立、壮大,对抗战时成都美术及音乐、文艺创作与交流繁荣的推动与意义,简要展示出来,现代著名教育活动家张采芹先生的身影跃然碑上!可能有人会问:先生仅是四川美术协会之常务理事和“总务”,怎么做了会长、副会长?原来有资料显示会长张群、副会长罗文模均为挂名,实际责任和工作落在采芹先生身上,这个还是无薪俸之职的义务。先生当时在祠堂街聚兴诚银行成都办事处上班,正好在美协斜对面,来去非常方便,是他主动承担重担的原因。

碑的背面赫然刻着张采芹好朋友——大画家、中国美术协会会长徐悲鸿主动为张采芹先生素描艁像,题词全文是:“癸未中秋为采芹道长艁像,悲鸿。”碑座上镌刻着“徐悲鸿为张采芹画像记:1943年9月,值四川美术协会成都祠堂街会所新址落成一周年之际,时任中国美术学院院长的徐悲鸿先生,自渝来蓉举办个人画展。目睹了张采芹先生为接纳艺界同仁,筹建四川美协,以及帮助流寓来川画家举办展览付出的艰辛,深感其情,嘉许其德,乃主动为采芹先生画成了这幅全身素描像。该画笔精墨妙,神形兼备,超然绝俗,以明快的笔触生动地勾勒出先生正直不阿的风貌。作品完成之后,名流学者争睹为快。谢无量、刘咸荣、陈配德、路朝峦及女诗人黄雅荃等纷纷作诗题词于上,以表倾慕之情。徐先生鲜为人画像,故作品弥足珍贵。1962年北京徐悲鸿纪念馆落成,张采芹先生将原件割爱捐赠该馆。经廖静文女士提供,兹将作品刊石于原四川美术协会旧址,以资纪念并示不忘历史云尔。张思霖、冯晚榆撰文,冯晚榆敬书。2005年9月”。



时任中国美术学院院長的徐悲鸿为張采芹所作画像记

亦有资料显示,张采芹对徐悲鸿主动为己艁像最为珍爱,这是他与徐悲鸿亲密交往的主要纪念品,且画上又有谢无量等五位国学、书画大家的题字,他想了很久,决定慷慨出手,将画寄往北京。“临别”前一天,张采芹将该画挂在卧室里足足看了一个晚上,他颤抖着在画作上作抚摸状,目光久久不愿移开。42年过去,经廖静文女士提供,此画得以刊布于大理石,从纪念馆走向公园,让大家得以欣赏到徐悲鸿大师超然绝俗的珍品,张采芹大师栩栩如生的神韵!



成都人民公园艺苑亭镌刻在大理石上徐悲鸿为张采芹先生所作素描艁像

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

艺苑亭和碑的主角是张采芹。艺苑亭建好两年后,时任四川美协负责人之一的张采芹关键时刻筹资捐资修建的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2007年因城市规划改造从万年场迁址人民公园。别过艺苑亭,沿着公园里与祠堂街平行的一条小陉,可直通公园东门广场,快到广场有川军出川抗日的历史复原场景雕塑群,展示川军妻送夫、婆送孙、官兵告别父老乡亲的场景。另有组图记载四川人民支援前线、修建能起飞轰炸日本的飞机场等,为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烘托了气氛。

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又名无名英雄纪念碑,是为纪念在抗日战争中阵亡的64万川军修建。纪念碑坐西南朝东北,由基座、碑体、塑像三部分组成,整体高约8米。纪念碑塑像造型是国民革命军人,身背大刀、斗笠、背包,身着短裤,扎绑腿,穿草鞋,手握步枪,跨步向前,即刻准备冲锋。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川军主动请缨抗战,当年9月5日在少城公园(现人民公园)召开了“四川各界民众欢送出川抗敌将士大会”,并从这里整装出发。七个集团军共40余万人立即奔赴前线杀敌。整个抗战期间,四川籍将士350余万人加入国民革命军等部队出川抗日,伤亡达64万之众,伤亡人数居当时各省之冠。



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

为纪念川军将士血染疆场,1940年,各界呼吁和发起了募捐运动,修建一座“无名英雄纪念碑”。1936年由徐悲鸿等介绍刘开渠为川军牺牲的著名将领王铭章塑像,1939年刘开渠所作《抗日阵亡名将王铭章纪念碑》已经立于成都。在法国巴黎高级艺术学院学习6年的雕塑家刘开渠1942年来蓉后,先创作《孙中山铜像》(矗立于春熙路)。1944年成都市文化界和社会团体成立“造像筹委会”,邀请刘开渠设计并创作纪念碑,他取名为“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最终选中张朗轩成为“无名英雄纪念碑”雕塑的原型模特。因通货膨胀,其作品完成到一半就不得不停下。刘开渠整天为经费疲于奔命,他典当了手头所有值钱的东西,还面临破产的危险。张采芹作为四川美术协会实际负责人十分着急,他三番五次去找当时的成都市市长余中英、四川美协名誉会长张群等,甚至一次次拿出自己的钱帮助刘开渠。张采芹多方努力,终于解决了刘开渠的燃眉之急,帮助他创作完成了这一历史性的纪念碑。



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

1944年7月7日,“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立于成都市老东门城门内。1966年,“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铜像被毁。1985年改革开放后拨乱反正,市民要求恢复“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的呼声渐高。据记载:当年国家主席李先念从缅甸访问归国途经成都,在听取省市领导汇报雕塑建设时说:“全民族抗日战争中,川军抗日有功。”由是成都决定恢复建设“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刘开渠将当年雕塑的图片捐出。1989年8月15日,重塑的“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在成都万年场落成。2004年,“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无名英雄塑像成了成都公认的城市精神的象征。2006年,因城市道路改扩建,“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已位于二环路十字路口中间,不利于人们凭吊,成都决定将其搬迁安放在当年川军出川誓师大会所在地人民公园。



四川人民修建能起飞轰炸日本的飞机场与《新华日报》社论《感谢四川人民》

2007年8月15日,“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迁址到人民公园东门广场。纪念碑后部镶嵌有深红色大理石,上面镌刻着《新华日报》社论《感谢四川人民》及相关介绍,周围有花坛、树木等基础设施。一年四季,都有成都人和外地游客向纪念碑献鲜花。2013年,“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被公布为成都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9月1日,“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纪念碑成为成都市纪念抗战胜利的最主要场所。



成都人民公园内川军出川抗日历史复原场景雕塑群

相关两处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

从最近的斑马线走过去,来到人民公园对面即改造后的祠堂街双号街面。祠堂街改扩建项目总体定位为“百年艺术祠堂街”,按投建运一体化模式,采取“以留为主、改建结合”的有机更新方式,对整个街区进行保护性建设改造和优化提升。在保留老成都老记忆的基础上,有关部门对祠堂街每一栋建筑进行专项设计,突出“传统与时尚”相结合的特点,实现历史保护建筑与现代建筑的相得益彰、和谐统一。同时,突出了本真原生的市井生活场景,保留着百年街巷格局,再现历史记忆。在保护性利用基础上,进一步活化消费场景,打造年轻、时尚的网红打卡地,甚至刻意保留下古意盎然的38株梧桐树。沿着祠堂街向左边即人民西路走,看到的依次是原成都乐器厂宿舍、原聚兴诚银行祠堂街办事处及国画家张采芹画室、新华书店少年儿童读物门市部旧址、四川美术社砖楼、新华日报驻成都办事处旧址、金秋茶社。有符合百年艺术祠堂街要求的商业入驻,有的已成为时尚的网红打卡地。这六座百年建筑都修旧如旧,张采芹是其中两座的主角。

新华日报驻成都办事处旧址是展示红色文化:当时新华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内唯一被允许公开发行的报纸,这里也出售包括延安出版物在内的各种进步书籍,所以又被称为“新华书店”。祠堂街曾经聚集了81个书店,还有电影院,见证了成都文化的繁荣和书香的气息。由于文化街上比较容易掩护,所以祠堂街也是中共地下党革命活动重要据点,中共中央南方局、四川省委、成都市委先后在此建立7个支部及秘密联络点、交通站,广泛开展各种革命活动。



成都市祠堂街6座百年建筑中获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的3座文保牌

而原聚兴诚银行祠堂街办事处及国画家张采芹画室与四川美术社砖楼,则是展示抗战时期全国最为活跃的艺术文化。张采芹在原聚兴诚银行祠堂街办事处工作,一次他回忆说:“由此与悲鸿先生时相过从,畅聆教益。我在银行办事处楼上设有一间画室,有时先生来访,见我正在作画,便十分高兴并且热情鼓励。他还往往即席挥毫,为我题词作记。”徐悲鸿还多次在张采芹家中作画。1941年张采芹发起在祠堂街成立四川美术协会,任常务理事兼总务,热情帮助张大千、徐悲鸿、吴作人、潘天寿、傅抱石、谢稚柳、黄君璧、赵少昂、关山月、马万里、廖冰如、芩学恭等著名画家在成都举办画展,其中张大千在成都办了6次画展,为临摹敦煌壁画等造势。还恳请张大千帮助落魄的关山月站台卖画,张大千买下标价最高的画,让关山月的画展取得成功。张采芹帮刘开渠解决修建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的经费问题等。从南京西迁重庆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的徐悲鸿高兴地给张采芹写信说:“成都的文化艺术氛围如此浓厚,艺术家们的热情如此高涨,实皆有赖于四川美协诸公尤其是采芹、文谟二兄的操劳奋斗。”在2016年举行的“张采芹绘画艺术与收藏展”开幕式上,张采芹的3个儿子出示了徐悲鸿此信和大6岁的徐悲鸿在红字“中央美术学院笺”上称呼“采芹先生吾兄”的墨宝。他们向成都博物馆捐赠一百余件张采芹先生的字画。收藏展展出一代著名国画大家张采芹之精彩家传书画,还有他收藏的来自书画大家徐悲鸿、张大千、黄宾虹、黄君璧、董寿平等题给张采芹及家人的书画作品,更能体现书画家之间的生动友谊。



在成都市祠堂街活动过的艺术家们及举办画展简况

徐悲鸿与张采芹的友谊还体现在《成都商报》以《有一种友谊是 月薪8斗米借10石赎回徐悲鸿〈奔马图〉》为题,介绍1943年夏徐悲鸿在成都办画展,结束后发现少了一幅《奔马图》,张采芹立即发出消息“请牵走徐悲鸿这马的人速速归还”。这时盗画者放出风来:“昨日牵走徐悲鸿一匹马,请拿五石米来取。”张采芹好不容易凑齐取画款时,对方又加价涨到十石米。当时张采芹的薪金每月才八斗米,东拼西借终于取回了徐悲鸿的画。《采芹道长艁像》是徐悲鸿主动为张采芹所画,这是他所作现存的唯一一张全身素描人像。画上还有谢无量等五位国学、书画大家的题字。张采芹回忆道:“这真是求之不得的事,令我喜出望外。”但后来割爱捐赠徐悲鸿纪念馆,该馆再提供刊石于原四川美术协会旧址的佳话已见前述。徐悲鸿还曾用一首小诗如此评价过他:蜀中有个采芹君,琴棋诗书画更精,侠义心肠人豪爽,助我画展献真情。20世纪40年代后,张采芹改用油画排笔或油漆刷画大竿墨竹,大增神韵,即源于徐悲鸿的建议。

张大千长采芹两岁,也对张采芹以“道兄”相称。1938年秋,张大千为避战乱定居成都。在张采芹帮助下,张大千寓居青城山三年,后又转住成都。二人经常一起在青城山写生,甚而在彼此的画室里吟诗品画。1944年,张大千得奇鸟雪鸦,专请张采芹前去观赏,张采芹一时兴起挥毫写生。张大千看后大喜,添上老干绿叶,并题词记载此事经过,此图成为合作珍贵之画。这样的交情一直延续着,1982年,张大千赠送其一幅《海棠春睡图》,感谢张采芹资助长女张心庆读书。

张采芹艺术经历

1922年,21岁的张采芹考取了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师从刘海粟、王震、江小鹣等大师。3年后,他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回到四川。在成都,他筹资创办了南虹艺术专科学校,还先后应聘担任四川美专、四川艺专、成都高师、四川大学、四川师大、成都女师、南虹艺专、树德中学等10多所高等或中等院校的美术教授,为四川乃至全国培养了大批艺术人才,桃李满天下。出版《采芹画集》《采芹近墨》《中国画论》《国画浅说》等著作。他在成都首次开画展,之后帮助更多画家办画展35次,另外举办文艺座谈会、演讲会、音乐会、研究会等十余次,深刻影响了成都乃至四川许多人提高了艺术修养与欣赏水平。

1956年,张采芹从合江中学调隆昌师范学校,两年后调隆昌一中,教全校初中美术,与笔者父母结下深厚友谊。张采芹69岁退休后回到成都。1983年国庆节,笔者陪父母余自炯、廖兴媛上门看望采芹老,他说起近年来国画创作等,感到特别充实和高兴:应邀为毛主席、周总理、朱德纪念堂馆作画;人民日报、四川日报、香港报刊发表作品近100幅;在成都举办4人画展,任成都画院首批画师;被成都科大聘为名誉教授,任四川文史馆研究员、书画组组长;国家领导人以其墨竹礼赠英国女王,作紫藤双燕图亲赠访问成都的瑞典国王夫妇;收到大千先生寄赠题词的垂丝海棠图;赴武汉、南京、上海、杭州等地访问交流;画院常在杜甫草堂等处创作论画;赞扬文化艺术大受重视!

父母告别时再请赐画一幅,当年春节子女6家都到齐了,父亲喜滋滋地请出采芹老题写“无数春笋满林生 自炯兴媛同志雅正 癸亥秋 采芹”的彩色画作,激情讲解其寓意。母亲则告诉我们,张老来信说,你们学生人人努力,子女个个成材,作此画正写此意。我们大家都十分感谢采芹老的赠画与鼓励!突然感悟采芹老当年写信说“无数春笋满林生”是对学生努力、子女成才的写意,他家更能承担这一写意,有更多的家庭可以承担这一写意,当然也是他对父母高评和对我们的激励。隆昌一中老教师们评价说,墨竹画面上新笋丛出,玉立穿空,鹅黄嫩绿,映日争辉,老画家一片悠悠深情,为中华崛起而欢由心生,笔下老竹也向阳回春了!充分展示了采芹老浓烈的家国情怀。此画后来收入《张采芹绘画艺术》,采芹老百岁诞辰纪念画册同时成为父辈友谊和父母钻石婚最好的纪念品!(详见2022年6月12日“方志四川”微信公众号及“四川省情网”发表的《无数春笋满林生——纪念现代教育活动家、著名国画家张采芹诞辰120周年》一文)



张采芹先生82岁题赠父母的《无数春笋满林生》

2024年10月24日,近年建成的成都市美术馆刚荣获国际大奖,迎来了“揽月扶风·张采芹艺术文献展”,作为“巴蜀先生”馆藏系列展的一部分,此次展览展出了张采芹的多幅代表作品,包括《无数春笋满林生》和《喜鹊闹梅》,展览持续到2025年5月。

本文内容系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余广琪(隆昌七中原副校长,全国优秀教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