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新闻网讯(记者 闫文丽 文/图)2月22日,宁夏文化和旅游厅邀请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故宫博物院、湖南师范大学、景德镇陶瓷大学、山西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实地踏查了贺兰山苏峪口瓷窑址2021-2024年度发掘现场,听取了项目领队的发掘工作汇报,就“苏峪口瓷窑址考古发掘收获”议题进行交流研讨。
参加此次活动的3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苏峪口瓷窑址考古发掘收获”“创烧时间”“制瓷技术与装饰技法传播交流”“中国白瓷发展轨迹”等议题进行交流与研讨。与会专家表示,苏峪口瓷窑址考古工作成功揭露了一个完整的瓷窑遗址,包括特征明显的窑炉和功能齐全的作坊群及周边齐全的窑业资源;苏峪口瓷窑址具有和汝官窑生产区、老虎洞窑相似的生产模式,可定性为西夏官窑,是西北地区极为重要的精细白瓷生产地;苏峪口瓷窑址在技术上融会了南北方高端的窑业技术,是西夏和北宋官方技术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实证,是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体现。专家建议继续深入发掘和研究,加强遗址的保护利用与活化阐述,纳入西夏陵世界文化遗产扩展项目。
(图片由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
据了解,苏峪口瓷窑址在2017年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调查时首次发现,面积约4万平方米。2021-2024年,为探索西北地区精细白瓷生产的窑业面貌、找寻西夏陵与西夏寺院等出土精细白瓷产地等学术问题,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复旦大学对窑炉1-窑炉6(编号为Y1-Y6)进行了正式发掘,发掘面积2400平方米,共揭露出六座窑炉在内的完整作坊遗迹,并在窑场周围发现了开采瓷土、煤、石英、石灰等制瓷原料与燃料的矿坑。考古发掘成果作为国家文物局2023年第一季度“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发布,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2022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即2022年“全国六大考古新发现”),先后在《中国民族报》《考古》等刊物发表苏峪口瓷窑址考古研究成果。《苏峪口西夏官窑考古发掘资料整理与研究》获得国家社科基金中国历史研究院重大历史问题研究专项2024年度重大招标项目。
(图片由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
苏峪口瓷窑址是目前国内发现最早的西夏瓷窑址,首次揭示出宋元时期单个完整窑场的规模、构成及工艺流程,对于全国同一时期窑场的重建具有重要示范意义;揭露了保存最好、结构最完整的古代制瓷作坊,其中石英加工作坊、晾晒烘干作坊、石英煅烧的窑炉均为在窑址区首次发现;首次发现了完整的窑业资源组合,窑址区同时发现瓷土矿、石英矿、石灰矿、煤矿与水源等资源,在我国陶瓷考古上尚属首次;找到了西夏宫廷用瓷的烧造地,考古发掘成果是民族融合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过程在瓷业生产上的表现,反映出不同政治区域内的文化交流的趋向统一;发现了独特而高超的窑业技术,将我国瓷胎“二元配方”技术从元代提前到西夏,产品中石英含量及性能参数接近或达到现代“高石英瓷”的技术标准,是我国“高石英瓷”的最早发现,在两宋时期全国窑场中首次发现,在我国的窑业技术上独树一帜;以全新的材料助推了陶瓷考古的发展,并从瓷业生产的角度阐释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和创新性,实证了两宋时期民族融合、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进程,对研究这一时段的历史和民族“三交”问题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