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解放战争,像辽沈、淮海、平津这样大规模的战争,在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地面上,几百万军队进行会战,如此复杂,如此激烈,也为中外古今少见。

作为一位军事家,毛主席高超纯熟的战略布局,让人敬佩至极!



一、毛主席的预言

1946年,蒋介石自恃手里有400万军队,对进攻解放区也做了“充分”准备,还接收了日军的全部武装,再有美帝的巨大援助,而解放区我军在客观条件下却占“劣势”。

所以,蒋介石完全不顾群众在抗战胜利后的渴望和平建设祖国的愿望,撕毁了重庆谈判,签订的停战协定,悍然挑起内战,又把人民拖入血泊中。

但是战争自有它自己的规律,绝不依蒋的如意算盘而转移。蒋介石的军事力量的优势,美帝国主义的援助,解放区的困难;都不过是暂时的现象,临时起作用的因素。人心向背,才是决定战争的根本因素。

所以,仅仅一年,便出现了转折。

到1948年,解放战争就完全出现了新局面:军事上,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派每况愈下,被我强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分割在西北、中原、华北、东北、华东五个孤立的战场上。

在战争中,我军迅速成长,各方面素质不断提高,愈战愈强,并不断武装自己,内外线作战都经验丰富,战斗力得到明显提高。

大规模的运动战、阵地战也不在话下,成功打赢了四平、石家庄这样攻坚战。



此时,战争的主动权已完全操在我们的手里。这里有段插叙:

1945年日本投降,1946年蒋介石反动派便挑起内战。一天,毛主席散步,正好遇到美国友人马海德和夫人苏菲。老友相见,便一起谈心。

马海德问:“哈尔滨能否保住?”
毛泽东说:“美国帮助蒋介石运兵几十万到东北,要占领所有大市和交通要道,我们也准备让给他,他暂时处于优势。让蒋介石高兴一点,将来消灭他也更容易些。”
马海德接着说说:“蒋介石一共有多少军队?”
毛主席说:“他号称500万军队,实际上真正能打仗的只有300万左右。他如果往东北运去100万,还有200万,分布在全国各地。到那时候,蒋介石就没有后方了,他就会发现,他的末日来临了。他想挽回败局也来不及了。”
马海德听了连声说:“毛主席看问题,总是看得很远呀。战争的胜利,一定是中国的。”

历史正是按毛主席的预言前进的。到了1948年下半年,毛主席的预言,就基本实现了!



二、毛主席的“知己知彼”

毛主席指挥三大战役,就象写一篇精妙绝伦的文章,内容复杂,变化多端,布局谋篇,承转关锁,精彩绝伦!

当时人民希望早日结束战争,军事上也有了这种可能,虽然在力量上,敌人形势上占优势。但我军接连胜利,向敌人进攻,已完全具备实力。最终,毛主席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胆略,敢于攻击坚固防御的大城市,敢于同敌人机动兵团作战,敢于打大仗、恶仗,彻底打垮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

战略上,毛主席就说:“我们不但必须打败蒋介石,而且能够打败他。”真要打胜仗,策略上需要一仗一仗地打,而且不得有半点忽悠其全国各个战场的形势,都不同程度地有利于人民解放军,但眼前的决战,第一个战役由何处打起?这就需要“知己知彼”了。

毛主席讲得就更透彻更鲜明了:

“指挥员的正确的部署来源于正确的决心,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到的和必要的侦察,和对于各种侦察材料的连贯起来的思索……定下决心,作出计划,这是军事家在作出每一个战略、战役或战斗的计划之前的个整个的认识情况的过程。”《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毛主席的侦察、思索、判断、决心、部署是怎样的呢?



东北战场、华北战场、华东战场、中原战场、西北战场、这5个战场的集团已被我军战略包卫分割,处于完全孤立的状态。毛主席根据敌人这5个集团的特点及其分布状况,展开三大战役为渡江,解放全中国,建都北京,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毛主席的战略布局

在军事力量对比上,敌人表面仍处优势的情况下,毛主席几次作出的战略决战,充分体现了伟大的决策。这里,我们一起体会体会这几处关键谋略:

首战东北。从政治上看,东北解放区已成为我军战略后方;而敌人孤立分散,态势突出,地区狭小,补给困难。另外敌人有撤退东北,巩固华北的计划,但蒋介石举棋不定。首战东北,在战役上完全有了战必胜的把握。先打东北,也使蒋介石撤退东北的计划成为泡影,同时还避免了先打华北,两面受敌的局面,一石三鸟。

历史已经证明,毛主席这一战略方向的确定,是何等的英明!其宏图大略,全局在胸,运筹帷幄、胜千里的指挥才能,是何等的惊人!



二,东北战役。绝不先打长春,中敌人制我军的奸计,而是先打锦州。打下锦州,满盘皆活,所以,毛主席致电林彪、罗荣桓注意力必须放在锦州方面,攻克锦州,就有了主动权。锦州战役的胜利,完全证明毛主席的战略构想:因锦、榆、唐一线敌人互相孤立,遂使打锦州的攻坚战成为确实可靠。

打锦州是击敌要害,所以锦州打响,蒋介石便急忙飞抵沈阳,坐阵督战,甚至锦州已被我解放,蒋介石还下死命令,让廖耀湘夺回锦州。正因为如此,使我“打其必援”的战术又得以实现。

攻占锦州,卫立煌集团就成了我们的囊中之物,解放锦州也成了逼长春之敌一部起义、大部投降、我军一举解放沈阳的伏笔。

三,辽沈战役。1948年9月,毛主席致电林彪、罗荣桓:“确立打你们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的决心”,而另一方面却命令华东军避免打大规模的歼灭战,并且明确具体地指示,即使歼灭敌人,也不要超过一两个整编师。



这样,一方面可以使蒋介石继续做他的盘踞东北的梦,一方面可以促使蒋介石对撤退东北,巩固华北的计划继续犹豫下去。如果华东军打大规模歼灭战,势必使蒋介石决心撤退东北,真这样,毛主席把卫立煌集团封闭在东北消灭的计划就不能实现,同时敌军增援,反倒增加了我们战略的困难,从而影响整个战局。历史证明了辽沈战役的这次决断,真是惊世之笔!

全歼卫立煌集团,解放东北之后,毛泽东又运用“兵贵神速”“出其不意”的原则,接着命令东北我军,不待整,便秘密入关,可以看作这篇妙文的过渡段。这一军事行动如此神秘,如此迅疾,妙在会同华北我军完成了对傳作义集团的分割包围,但是,毛主席又命令东北野战军“围而不打”“隔而不围”。

四,淮海战役。毛主席把这一战役分作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重心,精妙处在确定“集中兵力歼灭黄伯韬兵团,完成中间突破,占领新安镇、运河车站”等地上。

因为淮海战场,敌军,若加上以后增援的1个兵团及其他部队共80余万人,取“一点两线,重兵密集”的态势,妄图以其精锐部队为核心,兵力靠拢,猬集一团,让我“吃不掉,不烂,歼不了”,并互相策应,守住中原,屏障南京。



所以,要战胜他们,必须先行分割包围,使其不能机动灵活,互相迅速增援。毛主席的战役部署为:以优势兵力,即我以2个纵队消灭敌1个师的比例,以6至7个纵队围歼黄伯韬部队;而以5至6个纵队打援,牵制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使其不敢舍命东援等。

消灭了黄伯韬兵团,我军稍松了松套在刘峙脖子上的绞索,缓歼杜聿明,稳住了东北、华北敌军,待东北战役全歼敌人,彻底胜利之后,才紧接着完成了第二、第三阶段的作战任务:歼灭了黄维兵团和杜聿明集团,取得了中原决战的伟大胜利。毛主席的军事指挥艺术是何等的灵活!毛主席的辩证思想是何等的完美!

五,淮海战役战正急时。毛主席电令太原前线的徐向前、周士第,不要急于攻太原之敌,待到东北战役完全胜利,大军入关,淮海战役也已胜利,平津战役业已打响,再对太原之敌实施最后消灭。

这样做的精妙在于,既可以确保淮海战场之敌立无援,被我从容歼灭,又可稳住北平之敌,不致从海上逃掉或西窜,以增加我军日后消灭他们的困难。



六,和平解放北平。一切按计划进行,淮海战役在进行,但敌人被歼灭,我军稳操胜券,已成定局,所以北平之敌傅作义已成惊弓之鸟。傅作义几十万军队企图由海上逃走,或西窜绥远。

但没等傅作义惊魂稍定,毛主席便命令:东北野战军秘密入关,与华北聂荣臻兵团配合,以神速的动作,将敌人分割包围在北平、天津、张家口、新保安塘五个地区,使敌人既不能从海上逃走,又不能西窜缓远,完全处于收不拢、逃不掉的绝境。在完成这一战役包围之前,甚至被围于张家口、新保安之敌,以及杨罗歌兵团所包围的敌3个师,都不先行消灭。淮海战场,也歼灭杜聿明残部。待我从容布阵完毕,再逐一歼灭。

就这样,华北之敌被我强大的人民解放军头去尾,分段歼灭。遂使北平守军被团团围住,陷于毛泽东布下的天罗地网之中,在我强大的政治攻势之下,傅作义便率部起义,接受和平改编,北平遂和平解放。



正是中国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大决战,使毛主席的军事艺术得到充分发挥,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发展成毛主席自己独特的军事科学体系,及一系列战战术原则。

他在战略决战里,洞察全局,高屋建瓴,在指挥中国革命战争中,所表现的那非凡的英明和伟大气,是史无前例的。

中外古今军事史上,经过如此多,如此复杂,规模如此大的战斗,毛主席指挥艺术、军事理论具有鲜明的民族、时代特色。在此,向伟大的毛主席致敬!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