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小宝宝哭闹时,父母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是立即安抚,还是选择不管,让孩子哭累了自然停下来?

01

莉莉带着6个月大的儿子小然去医院检查,结果竟然被医生确诊为“脑瘫”,这个消息让全家人难以接受。

莉莉回忆道:“小然从出生起就特别难带,比别的孩子更容易哭闹,睡眠时间很短,全家人轮流照顾都觉得吃不消。


他还不爱吃奶,身体瘦弱,每次醒来都哭个不停,怎么哄都没用。”

渐渐地,家人也感到疲惫,认为孩子哭累了自然就会停下来,便不再刻意安抚。

然而,这样的做法却导致了严重的后果——小然被确诊为“脑瘫”。

医生检查后发现,由于长时间持续哭闹,小然的大脑受到了损伤,而家人拖延了六个月才就医,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使得恢复的希望大大降低。

02

6个月之内的宝宝不能“哭太久”,否则大脑很“受伤”

有些家长认为,宝宝哭累了就会自己停下来,不需要过多干预。

但科学研究表明,这种做法可能会对婴儿的大脑发育造成不可逆的影响。


美国儿童医学专家皮尼罗普·林奇指出,长时间的哭泣会导致婴儿体内压力激素飙升,而持续的高压力状态可能损害大脑神经元的连接。

心理学家玛戈特·桑德兰也曾强调,婴儿在长时间哭泣时,体内皮质醇水平会上升,过量的皮质醇会破坏大脑发育,甚至导致神经系统异常。

那么,“长时间”到底是多长?研究表明,如果宝宝哭泣超过20分钟,体内的压力水平就会显著升高,进而影响大脑发育。


如果婴儿长期处于这种状态,未来可能会更容易出现焦虑、情绪不稳定甚至神经系统疾病。

6个月以下的宝宝尤其脆弱,他们的哭泣往往是生理需求或不适的信号,父母一定要及时安抚。

等到6个月以后,宝宝才逐渐具备“假哭”能力,可能会通过哭声吸引注意力。但即便如此,也不能完全放任不管。

03

宝宝哭闹了,新手爸妈们应该怎么做?


面对宝宝的哭闹,家长不能一味地纵容,也不能完全忽视。正确的做法应该是:

观察哭闹原因

宝宝的哭声有不同的含义,家长可以根据哭声和其他表现来判断宝宝的需求:


生理性需求:如饥饿、尿布湿了、过热或过冷。这类哭声通常短促、节奏稳定,满足需求后很快平息。

心理性需求:如缺乏安全感、想要被抱抱。这种哭声可能带有呜咽或持续性,家长需要及时给予安慰。

病理性哭闹:如肠绞痛、耳朵感染等引起的不适。此类哭声较尖锐,伴有躁动或持续时间长,应及时就医。

先用声音安抚,再给予身体安慰

当宝宝开始哭泣时,家长不必立刻抱起,而是可以先用声音安抚,例如温柔地呼唤宝宝的名字,或者轻声哼唱熟悉的儿歌,让宝宝感受到安全感。

如果声音安慰无效,再逐步给予身体安抚,如轻拍、摇晃或拥抱。

需要注意的是,不要一听到哭声就立刻抱起宝宝,否则可能让宝宝形成“有求必应”的依赖性,不利于独立能力的培养。

规律作息,减少哭闹频率

宝宝频繁哭闹,很多时候与作息混乱有关。家长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帮助宝宝建立规律的作息:

白天增加日光照射,减少午睡时间,帮助宝宝区分昼夜。
夜间降低光线亮度,减少不必要的刺激,让宝宝逐渐进入睡眠状态。
固定喂奶和哄睡时间,建立稳定的安全感。

规律的作息不仅能减少宝宝夜间哭闹,也有助于促进大脑健康发育。

果妈寄语

哭泣是宝宝表达需求的重要方式,健康的宝宝会哭,也应该被正确安慰。

同时,家长也要警惕过于安静的宝宝,确保孩子的健康发育。

每一个宝宝都是独特的,父母的耐心和关爱,才能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助更多家长科学应对宝宝的哭闹,让育儿之路更加轻松!


©图源网络|侵删


作者简介:果妈,家庭教育指导师,专注分享育儿知识、亲子教育经验、婚姻家庭感悟,欢迎关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