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就是刘琦,2002年那年刘琦考出了654分的好成绩,一时之间刘琦成为了当地的名人,各大报纸争相报道他的事情。

刘琦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里,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因为在家务农挣不了几个钱,刘琦的爸爸就外出打工。

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一点在刘琦身上也应验了,刘琦从小性格就比较稳重,并且学习成绩也特别好。



因此父母好像看到了希望,他们决定妈妈也去打工,打算挣更多的钱供刘琦上大学。

父母走后,刘琦跟着大伯一家生活,虽然说伯侄之间有血缘关系,便毕竟不是自己的家。

刘琦本来就不是特别开朗的孩子,如今又寄人篱下,这让他更加不善言辞。

不过刘琦的成绩越来越好,2002年他考出了654的高分,清华北大的大门就这样为刘琦敞开了,成绩一出刘琦迎来了他的高光时刻。

有这样的成绩父母也是喜上眉梢,当所有人都以为刘琦为选择清华北大这样的高校时,他的父母却不这么认为。

他们觉得清华北大只是名声,同样去北京上大学,去别的学校上也是一样,于是他们替刘琦做了决定,让刘琦报名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刘琦的父母认为这样的好学校,待儿子毕业之后肯定能找一个很好的工作。

然而令他们没想到的是他们亲手将刘琦推进了深渊。

原来刘琦对清华一往情深,父母替他选了北航,进入学校之后刘琦完全提不起兴趣,浑浑噩噩地到了毕业。

之后他倒是分配到了陕西一家大型企业,但刘琦仅仅在那里工作了一年,刘琦觉得待遇低,与他北航的毕业生不相配,在与领导起了争执之后,刘琦选择了辞职。



刘琦本以为凭着他高校的毕业证,他能够很顺利地再找到工作,但是没想到接下来他的找工作之路异常艰难。

这让原本心气很高的刘琦一下子泄了气。

后来因为外婆去世,刘琦回到了家中,之后刘琦就在家里没走。

起初刘琦的父母以为他只是在家里小住,父母对他的态度还不错,觉得儿子在外多年,在家里休息一下也好。

但是随着刘琦在家的时间越来越长,他的父母就有些不耐烦了。经常对刘琦唠叨,刘琦就将自己关进屋里,不出门。

刘琦在家待的时间越长,关于他的传言就越多,比如说985高校毕业生成了啃老族,成了废柴,一无是处等等。

而随着外人对刘琦的传言越来越多,父母对他的意见越来越大。

但是刘琦却是置之不理,起初父母对刘琦的高期望,渐渐地也没了,他们甚至对刘琦说:“你哪怕出去找个保安的工作也行啊。”

刘琦听到此话,非常反感,他也不顾及儿子的身份对父母破口大骂。

最后搞成了一家三口成了仇人,后来刘琦的父母不知道从哪里听到的消息,怀疑刘琦是不是得了精神病。



他们信以为真,把刘琦骗去医院检查,甚至还一连去了四家精神病医院,好像非得给儿子查出了个精神病才罢休的感觉。

最终检查的结论是刘琦有抑郁的倾向,随后他们将刘琦送进了精神病院待了7个月,他的父母觉得只要刘琦在那里待够时间,他的病就好了。

没想到刘琦是在里面待够了时间,只是病情却一点都没有减轻,反而更加严重。

刘琦对于父母的做法更加反感,他避免与父母见面,整天待在房间里,甚至对于父母的呼喊也无动于衷。

父母感到非常失望,认为他们的儿子就这样废了。

直到记者的到来,才解开了这个谜题。

原来刘琦并不像外界以及他的父母认为的那样,是个废柴。

刘琦在自己的房间里进行研究,他的生活也很规律,到点起床,按时睡觉。

他打算等他的研究成熟之后,他就开始创业。

当记者问他是否愿意接受工作时,刘琦的回答是愿意。

直到这一刻,刘琦的父母才发觉自己的儿子并不是病了,都是他们的自认为。



刘琦小时候,父母以为他们出去赚足了钱,就能给他好的生活,从而缺失了对他的成长陪伴。

在刘琦考取了高分之后,他的父母认为替儿子做了一个最正确的选择。

刘琦返家之后不愿出门,他们认为刘琦废了,病了,强迫他去看病治疗。

说到底,他们认为这样做都是为孩子好,但实际上却是一步步害了刘琦。

缺失的陪伴,自作主张的决定,一点点地瓦解了刘琦对他们的亲情,导致刘琦做出了过激的反应,不能说没有父母的错。

当然,作为父母肯定是希望孩子更好,但就算是父母在做任何决定之前,都得询问一下孩子的意见。尤其是高考选学校如此重要的事情。

最后,愿所有学子都能如愿进入理想的学府学习,也愿像刘琦这样的悲剧不再发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