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简介


周星,民族学博士。现任日本神奈川大学国际日本学部历史民俗学科教授、神奈川大学大学院历史民俗资料学研究科委员长及博士课程指导教授。曾任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副所长、教授,日本爱知大学国际中国学研究中心(ICCS)所长、教授。研究领域为中国文化人类学及东亚民俗学。兼任中国民族学会海外理事、中国艺术研究院客座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等。主要著作有《史前史与考古学》(1992)、《民族学新论》(1992)、《民族政治学》(1993)、《境界与象征:桥和民俗》(1998)、《乡土生活的逻辑——人类学视野中的民俗研究》(2011)、《本土常识的意味——人类学视野中的民俗研究》(2016)、《生熟有度——汉人社会及文化的一项结构主义人类学研究》(2019)、《百年衣装——中式服装的谱系与汉服运动》(2019)、《当代中国的厕所革命》(2020)、《死给你看——对一项自杀现象的法人类学研究》(2020)等;主编《民俗学的历史、理论与方法》(2006、2008)、《国家与民俗》(2011)、《中国艺术人类学基础读本》(2011)、《现代民俗学的视野与方向》(2018)等;译著有《现代文化人类学》(1988)、《文化人类学的十五种理论》(1988)、《汉族的民俗宗教——社会人类学的研究》(1998)、《风水的社会人类学》(2022)等。

讲座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在中国社会近四分之一世纪以来的展开,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对中国社会的文化格局产生了重大而又深远的影响。文化人类学和民俗学积极参与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对政府的文化政策也发挥了重要的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化”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申报登录认定等程序,在中国社会不断得以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认真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化”的机制与过程,对于我们理解国家当前的文化政策及未来的文化格局是必要的,同时,文化人类学和民俗学也需要随时自省介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所应采取的立场和角色。

讲座信息

主持人:萧放(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时间:2025年2月27日(周四)下午

地点:北京师范大学海淀校区教四112

公众号总指导:萧放

内容顾问:朱霞 鞠熙

指导教师:贺少雅

公众号主编:叶玮琪

栏目责编:闫世龙

图文编辑:郭丽佳

我们是一个亦庄亦谐

的公众号


北师大民俗学

关注学术知识│关注生活热点

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