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效卫(人民日报驻澳大利亚分社首席记者)

来源:“青年记者杂志”微信公众号


导 读:

国际报道涉及主权等敏感问题,属国之大事,不可不察。

孤悬于南太平洋的袖珍岛国纽埃面积260平方公里,人口1600人,经济落后,影响力小,国人对此知之甚少。笔者近日在该国采访一周,发现此前报道存在着较多错误,这些错误可分为臆造、混淆和错算三大类。

臆造:纽埃不属于新西兰,中国也不是其首个建交国

2016年1月18日某网站的《“维克托”将继续向偏南方移动》一文提到“南太平洋三级热带气旋‘维克’的中心今天下午2点钟位于新西兰纽埃岛(NIUE)偏东方向大约400公里的洋面上”, 此处的“新西兰纽埃岛”给人的感觉是纽埃只是新西兰的一个岛。这一表述大错特错。

纽埃岛早在1974年就成为独立国家,不属于新西兰,只是防务和外交事务由新西兰协助。我国早在2007年即与纽埃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但媒体和其他部门没有及时跟进。如2013年某地图出版社出版的《大洋洲》地图,将纽埃标注为“纽埃(新)”,右下角的国旗也只列了14个大洋洲国家,忽略了纽埃和库克群岛。该出版社在2023年版的地图中纠正了这一错误。但网上至今仍有误解,如2023年5月19日某网站发表了《新西兰海外领地纽埃岛》等。

标题加上区域限制,实际上是一种变相歧视,在国际报道中也很是不妥。2011年5月17日某网站《塔拉吉成功连任太平洋岛国纽埃总理》中的“太平洋岛国”字样,就有些失礼。也许是作者考虑到该国知名度低,力图用“太平洋岛国”进行说明,但增补这一笼统的说明对于大部分受众并没有多大作用。事实上,同样是该媒体,2013年11月7日的《汪洋会见纽埃总理塔拉吉》标题就未进行区域限制。而若是与其他岛国进行横向比较,错误就更明显。同属大洋洲岛国、面积只有纽埃8%的瑙鲁,就未使用定语,如2024年9月26日新华网《王毅会见瑙鲁外长安格明》一文。

将中国界定为纽埃的首个建交国,也属臆造。2008年10月18日某网站《中国首任驻纽埃大使向纽埃总理递交国书》一文提到,纽埃总理塔拉吉对张利民夫妇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表示“中国是世界上首个与纽埃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国家,这也是纽埃首次为外国大使举行正式的国书递交仪式”。时隔14年,在2022年11月25日某报《中国援助纽埃环岛公路升级项目预启动仪式隆重举行》一文中,另一位纽埃总理塔格拉吉完全重复了这一论断。身为纽埃的政府首脑,这两位总理绝不可能犯这样的常识性错误。在新西兰国家广播电台(Radio New Zealand, RNZ)2008年10月20日《中国驻纽埃大使递交国书》的报道中,塔格拉吉并未提及“首个建交”。

纽埃1900年成为英国“保护地”,1901年作为库克群岛的一部分归属新西兰,1974年宣布独立。纽埃独立的同时即与新西兰建立了外交关系,新西兰驻纽埃的代表处(此前全方位负责纽埃事务)即成了高专署,高(级)专(员)即行使大使之责。纽埃50%的GDP来自新西兰援助,国旗上的黄色象征着纽埃与新西兰的友谊。纽埃的总理们绝不可能如此健忘。事实上,中国驻新西兰大使馆2022年11月25日《王小龙大使与纽埃总理塔格拉吉共同出席中国援助纽埃环岛公路项目预启动仪式和广播电视维修项目完工仪式》一文,就提到“塔格拉吉总理在致辞中强调,中国是除新西兰以外第一个与纽埃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国家”。

笔者在纽埃采访的议员、律师、媒体负责人等都一致认为,新西兰是纽埃的首个建交国。2024年10月19日纽埃庆祝独立50周年,大街小巷挂满了《庆祝外交关系的发展》宣传画,其中新西兰国旗在20多面国旗中居首位,中国居第二位。

中国官方也认同“第二”的说法。2022年11月29日中国驻新西兰使馆网站《驻新西兰大使王小龙在庆祝中国同纽埃建交15周年招待会上的讲话》一文明确提到,“15年前,中纽两国领导人高瞻远瞩,以政治家气魄和远见推动两国建交,中国成为除新西兰外(other than New Zealand)纽埃第一个建交的国家。”

即使按照Google网站的说法“新西兰与纽埃在1993年才建立外交关系”,新西兰也是当之无愧的纽埃首个建交国。当然,Google网上还存在着马来西亚1996年即与纽埃建交的版本。这一信息若属实,中国则是纽埃的第三个建交国。

混淆:“赫塔”不是飓风也不是台风,而是热带气旋

2004年1月9日某网站《图文:飓风袭击太平洋纽埃岛》一文中的“飓风”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应改为“热带气旋”。

该文讲的是纽埃2004年1月遭遇的史上最具破坏性的热带气旋“赫塔”,导致两人死亡。整个岛上的房屋和农田被毁,很多人迫于生计而移居他国。而同期英文报道使用的是“热带气旋‘赫塔’”(Tropical Cyclone Heta),而不是“飓风”(Hurricane)或“台风”(Typhoon)。

飓风和台风,都可以统称为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本质是一回事,唯一区别是“籍贯”不同。气象学上把生成于赤道线以北、国际日期变更线以西(即在北太平洋西部和南海区域)的热带气旋称为“台风”;发生在大西洋、墨西哥湾、加勒比海和北太平洋东部的称“飓风”;在印度洋、孟加拉湾的叫“热带风暴”;在澳大利亚则称为“威力海风”。但根据中国气象局的规定,现在所说的台风范围有所扩大,指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东南部形成的强大风暴;赤道以南、东经160度以东的南太平洋水域,则叫热带气旋,如《人民日报》2021年2月1日《斐济遭热带气旋“安娜”袭击5人失踪》。

遗憾的是,学者的文章也强化了这一错误。《太平洋学报》2014年11月《纽埃的社会变迁及其民族、文化的迷失》一文就提到纽埃“土壤贫瘠、自然资源匮乏以及飓风、海啸等自然灾害频发”。还有的文章将“赫塔”视为台风,同样不妥。

将地名的别称视为本义,也属张冠李戴。2018年11月3日某网站的《南太平洋上有个岛国,常住人口仅1500多》一文提到“纽埃,波利尼西亚语意为‘岩石’”,这个解释明显有误。两天后某网站《南太平洋千人岛国纽埃》一文完整地重复了这一错误。

“纽埃”(Niue)在纽埃语的意思是“这里是椰子”或“看见椰子”,其中“Niu”是“椰子”,“e”是“这里”。这一解释在纽埃已成定论。纽埃岛是世界第二大正在上升的环形珊瑚礁,且属波利尼西亚群岛,故被称为“波利尼西亚之礁”或“波利尼西亚之岩(石)”。“岩石”只是其别称的简称,并不是国名的本来含义。

错算:纽埃专属经济区“390平方公里”,被漏算了近99.9%

2010年10月19日某报《纽埃迎来国家馆日 拥有数个世纪未被破坏森林》一文提到纽埃“专属经济区390平方公里”。网上很多文章使用了这一数据,可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专属经济区(Exclusive Economic Zone,简称EEZ),又称经济海域,是指领海以外并邻接领海的一个区域,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不应超过200海里(370.4公里)。纽埃海洋专属经济区面积31.75万平方公里,是其陆地面积的1200多倍,专属经济区与陆地面积之比(即国土分散度)排名世界第10。纽埃的专属经济区面积在世界190多个国家中排名第63位,与巴拿马和马来西亚接近,而陆地面积却比后二者小很多。

“390平方公里”只占“31.75万平方公里”的0.12%。专属经济区虽不算是国土,但被报道如此弱化,也让一个主权国家无法接受。

设在斐济首都苏瓦的南太平洋应用地球科学与技术事业部(SOPAC)在关于“纽埃”的文章中提到纽埃有39万(390 000)平方公里的专属经济区,中文的“390平方公里”的错误也许是忽略了后面三个零所致。

将纽埃议员人数无端地增加,也是大错特错。2019年10月21日某网站《中国交响乐团给南太平洋岛国纽埃带来欢乐》一文提到“年逾八旬的杰克·威利·利皮托亚是纽埃24位国会议员中最年长的一位”。这里的“24位”,明显是多算了。

纽埃共有14个村,每个村选1名议会议员,另外6名普选,共计20名议员。2011年5月17日新华网《塔格拉吉成功连任太平洋岛国纽埃总理》提到“塔格拉吉赢得20名议员中的12张支持票”,这里的“20名”准确无误。

减少该国的人口数量是报道中出现的另一个错误。2018年8月9日某网站《朋友圈又添新成员!全世界人口最少的国家加入“一带一路”》一文,对纽埃“世界人口最少的国家”这一定性有误。

众所周知,作为“国中之国”的梵蒂冈无论面积还是人口都是世界最小的国家。纽埃只比梵蒂冈多了区区数百人,但正是这数百人使得纽埃多年来在世界人口最少的国家排名中始终屈居第二。世人都有“第一”情结,但凡“第一”都容易给人留下印象。记者在纽埃问到“世界人口最少的国家”时,很多人都能答出“梵蒂冈”。作为总理的塔格拉吉,更不可能漠视纽埃是“千年老二”这一事实。遗憾的是,上文不仅在标题中对纽埃错误定位,而且在正文中让塔格拉吉说出“中国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给予了纽埃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少的国家巨大的帮助”。姑且不论塔格拉吉不可能如此定论,即使其“有言在先”,我们的报道也不能在标题中将错就错、以讹传讹。当然,上文作者也许是想用“最多”和“最少”的对比凸显中国奉行的大小国家一律平等原则,但报道不能违背事实,更不能执文害意。

一些报道还有其他数字错误,如认定纽埃在2004年热带气旋后人口骤降至500人,而实际上纽埃人口从未少于1000人,澳大利亚专家的统计数据是2001年至2006 年纽埃减少的人口只有181人。还有的报道认定纽埃只有一座教堂,实际上纽埃村村都有教堂,总量接近20个。

中国一向倡导大小国平等,但关于小国的报道中一些作者容易犯想当然的错误。国际报道涉及主权等敏感问题,属国之大事,不可不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