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陈政琦:模块化管理让抢险救援提速
通讯员 刘婧 科技日报记者 韩荣
怎样在争分夺秒的抢险救援中精准拿到所需装备,有效抢抓“黄金救援”窗口期?刚刚荣立应急管理部个人二等功的陈政琦道出了他的秘诀:通过模块化存储管理,可在原来基础上有效缩短60%抢险救援出动时间。
陈政琦是国家隧道应急救援中铁十七局太原队(以下简称“抢险救援队”)安全总监兼装备物资部长。工作17年来,他先后参与应急抢险23次,深耕队伍装备物资和安全管理工作,荣获中国铁建“2024年度安全生产先进个人”等5项荣誉称号。
“百余件装备在库,种类繁复多样,每次寻找和调配特定装备都要耗费大量时间。”为了解决装备种类多、规格型号复杂等影响队伍保障能力提升的难题,陈政琦将目光聚焦在装备管理上。
为此,他反复尝试,在队伍开展的隧道塌方、排涝抢险、山火救援等模拟演练中,始终手持计时器,以秒为单位,仔细记录装备调运时间。渐渐地,陈政琦摸索出了其中的门道。
“这些‘大家伙’和‘小家伙’非常机灵,就像是我们执行任务的另一只‘手’。只有让它们时刻保持最佳状态,才能与时间赛跑,快速为被困者撑起生的希望。”陈政琦根据7类救援任务类型,按照装备特点进行全面重组,把专用工具、特殊配件、配套器械等各类装备配件划分成15个功能明确的模块,将每个模块固定在特定存储位置,并为不显眼的钻具、水带卡扣等6类“小家伙”定制专属配备箱,张贴醒目标识。同时,他还组织团队全面建立136台(套)装备维修保养台账,每月定期对装备进行维保。一旦接到抢险指令,队员们便能迅速定位所需模块,省去寻找设备环节,大大节省装备寻找时间。
29分02秒,28分03秒,26分01秒……在模块化装备管理高效加持下,装备装运时间不断缩短,抢险救援队在河南暴雨抢险、辽宁盘锦排涝、湖南岳阳华容防汛救灾等多次抢险中成为首个抵达现场的队伍。
锚定全国一流救援队建设目标,为全面适应“全灾种、大应急”任务需要,陈政琦紧盯科技发展趋势,持续为队伍配备高精尖抢险装备。凭借新采购的大型排水车、冲锋舟、雷达以及生命探测仪等大批先进侦检探测装备,他所在的队伍隧道救援掘进总能力每小时提升200米,抢险排涝能力每小时提升8000立方米。同时,陈政琦联合团队参与研究的隧道顶管救援的科研项目获国家专利3项。其参与研究的科研项目通过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验收,在6个国家级重难点工程完成全国顶管救援装备布点工作,让相关领域的抢险救援搭上“科技快车”。
不只如此,陈政琦还肩负着安全督察检查、预案编制演练、安全教育培训等工作。近年来,他带领团队大力拓展安全技术服务领域,围绕应急指挥“一幅图”、灾情救援“一平台”,牵头组织多个项目开展安全技术培训,为有效加强“事发”风险研判准确度、加快“事中”应急反应及时度、拓宽“事后”信息采集广泛度奠定坚实基础,强化了救援数据积累。
陈政琦说,每一次着装登车出发,都是时间与速度的考验;每一次警笛骤响,都是责任和使命的承诺。在他心里,那些参与救援的温情瞬间,始终激励着他前行。“成为人民群众最坚实的依靠是我从未改变的初心。”陈政琦说。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