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德国大选尘埃落定,社民党总理朔尔茨以16%的惨淡得票率黯然退场,其领导的“交通灯联盟”因经济停滞、执政党内斗而彻底失败。



德国基民盟主席默茨成功当选为新一任总理。默茨的这一胜利并非单纯的选举变动,而是德国政治格局中的一次重大转折。

更令人担忧的是,默茨的言论暴露出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政治意图——他提议德国应与英国和法国共享核武器,甚至强调欧洲应在没有美国的情况下自卫。

这番话不仅看似一项军事防务策略,背后却隐藏着德国可能打破二战后“和平框架”的雄心。

这一转变,是否意味着德国军国主义的复苏,值得世界警惕。

朔尔茨的场失败看似是经济政策的溃败,朔尔茨任内德国GDP近乎零增长,年轻人失业率攀升,能源危机与对俄制裁反噬民生。

但更深层的原因,是德国社会对“软弱治理”的集体失望。

选民渴望一个强硬的领导者,而默茨的“铁腕承诺”恰好击中了这种情绪。

然而,这场选举的真正震撼点,并非朔尔茨的失败,而是极右翼选择党以近20%得票率跃居第二大党,以及默茨的联盟党以“欧洲防务自主化”为旗号的高调胜选。

默茨在胜选演讲中疾呼:“世界不会等待德国!”

这句话背后,是他多次主张的“欧洲必须摆脱对美国的军事依赖”“与英法共享核威慑力量”。

尽管目前公开报道中,默茨尚未直接提出“核武器正常化”,但其政策已显露出强烈的军事化倾向。

默茨主张欧盟增设“防务开支例外条款”,绕过财政紧缩限制扩军,并强调“欧洲需自主防御能力”,暗示北约框架可能被弱化。

默茨抨击朔尔茨“牺牲国防换福利”,计划削减社会福利以投入军工产业,并借美国对德汽车关税施压之机,推动“产业-军事复合体”复兴。

尽管默茨声称不与选择党结盟,但后者“结束对俄制裁”“驱逐移民”的主张,与联盟党收紧边境、重振制造业的路线存在暗合。

这种“非正式联盟”可能为军备扩张提供民意基础默茨的“强势德国”愿景,背后是三种结构性力量的推动。

第一种是俄乌冲突让德国意识到,依赖美国安保的代价是沦为“战略棋子”。北溪管道被炸、美国对俄态度反复,加剧了德国的“被背叛感”。

第二重是德国工业竞争力下滑,民众将困境归咎于“过度全球化”和“移民抢占资源”。默茨的“经济保护主义+军事硬实力”组合,成为凝聚民意的强效药。

第三重是战后“和平主义”教育的影响力随老一辈逝去而减弱,年轻一代更关注现实利益,对“历史原罪”的负疚感降低,为军事化政策提供了社会容忍度。

那么问题就出现了,德国会重蹈历史覆辙吗?

尽管德国短期内难以突破《基本法》对军事行动的限制,但默茨的胜选已释放危险信号。

首先是若以“共享”之名引入英法核力量,德国可绕过“不拥核”承诺,逐步实现“准核武化”,为未来独立核威慑埋下伏笔。

其次是默茨的商界背景(曾任贝莱德高管)与选择党的产业资本支持,可能催生“政策-军工利益集团”,推动军备扩张成为不可逆的国策。

德国的十字路口,世界的未定之局 默茨的当选,是德国社会对“平庸时代”的愤怒宣泄,却也可能是潘多拉魔盒的开启。

当“欧洲发动机”开始轰鸣着转向军事赛道,世界必须警惕:一个试图用钢铁与火药重拾荣耀的德国,是否会再次成为动荡的源头?这是值得警惕的。

我们必须清楚,历史从未真正远去,它只是戴上了新的面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