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有不少网友给我留言,“哪吒就是中国网民的自嗨,只有中国有票房,其他地方根本没人看的”。
其实我觉得它是不是自嗨根本不重要,反而为什么有人说它是自嗨很有意思,因为这个说法背后,隐藏着非常深的歧视链条。
我们来思考几个问题:
1.外国票房少,是因为外国观众不喜欢,还是看不到?
2.北美票房比较高的《卧虎藏龙》《英雄》《十面埋伏》《霍元甲》,是因为他们质量领先《哪吒2》一大截美国人才去看的,还是因为背后有国际资本运作他们票房才高的?
3.《美国队长4》质量如此低下但是在美国排片如此之高,算不算一种自嗨?如果不算,自嗨的评价标准是什么?
4.假设,这个影片在中国和非洲爆火,但是在欧美并没有高票房,那它算不算一种自嗨?
首先第一个问题,《哪吒2》在海外的票房低,不是因为老外都不喜欢,更多反映的是中国电影在海外比较薄弱的宣传和发行能力。
老外喜不喜欢我们看评分就可以了。哪吒在海外的一些评分网站比如IMDB,烂番茄上成绩都还不错,而且也有不少外国观众看完电影之后给了正向的评价。说句公道话,我们把中外的动画电影拉到一起来比较的话,我觉得《哪吒2》也是一部优秀的动画电影。
既然评分还不错,那为什么海外票房这么低?因为《哪吒2》就没想过在海外大规模上映,没人排片子是正常的。
咱中国发片子的模式叫“集中发行制”,一部电影要上映,电影发行公司把数字拷贝发放给影院,影院下载秘钥就能放映了。
包括美国在内的很多海外市场,采用的是分散式发行模式,电影如果想要大规模上映,先要送审批、做分级,然后发行方要和每家影院谈判、签约,只有谈妥了,影院才会接受拷贝,给你安排排片。所以在美国想要排片,一般提前几个月就得开始准备宣传和谈排片了。
而且你去谈人家也不是就会给你排的,美国的影院还要考虑你背景硬不硬。比如《美国队长4》发行方是迪士尼,它和美国很多影院都是深度绑定的合作模式,预定好的上映日期,IMAX和下班后的黄金场次就都得留给它。虽然这片子很烂,但你也不敢得罪迪士尼说我黄金场次临时换点别的片子,不然下一部好片子人不给你你怎么办?
所以在这种发行模式下,以迪士尼、索尼、环球为代表的好莱坞五大制片厂,在北美拥有绝对的话语权,他们的片子往往能吃下想要档期的黄金场次。而且这些巨头有的都成立上百年了,好莱坞电影能在全球都吃得开,不仅因为他们电影好,也因为背后的公司有往全球发片子的实力,但是中国的电影企业很少有往全球发行电影的渠道和资源。
同样的,很多华语片或者国产片在北美票房高,也是因为电影在筹划的时候就瞄准了全球的市场,海外资本早早就参与了进来。比如《卧虎藏龙》的主控方就是美国电影巨头哥伦比亚电影公司,这片子在海外大爆之后,好莱坞发现很多外国人对中国的功夫片感兴趣,赶紧就攒局攒了一批这样的片子。
为《英雄》攒局拉投资的电影大佬江志强就说过,《英雄》在最开始就是奔着给好莱坞看的,背后有众多海外资本和公司参与了全球的投资与发行,它北美的发行就是美国电影老炮儿哈维·韦恩斯坦的米拉麦克斯影业做的。《十面埋伏》也是如此,它的北美发行是索尼做的,索尼当时可是奔着让它冲奥斯卡的劲儿去给它做的宣传,而且前后有十几家海外公司参与了它的全球发行。
可能你从票房分布来看,这些影片在北美和欧洲票房占比都挺高,不是所谓的“自嗨”,但其实很多片子就是奔着给外国人猎奇拍的,它不仅不自嗨,它恰恰是一种为了让美国人”嗨”而筹备的项目。
所以《哪吒2》其实就没有为大规模在海外上映做过准备,也没有花大资金做海外宣传,在国内票房爆炸之前很多老外根本不知道你是谁,不给你排片,没看过你自然也很正常。其实在这种情况下《哪吒2》在海外华人临时的要求和催促下都拿到了不少的排片,已经很厉害了。
我们知道了《哪吒2》海外票房为什么低,那我们反过来思考一个问题,《美国队长4》质量如此低下但却在北美仍然占据多数排片,他在美国的国内票房占比同样遥遥领先,这算不算自嗨?
我相信最开始说哪吒是自嗨的人完全没考虑过这个问题,说实话我也从来没考虑过《美国队长》是不是自嗨。因为我看完电影只觉得真烂啊,漫威现在给霍霍成啥了。包括一些好莱坞烂片在中国票房很低,我也从来没想过把它上升到这是不是一个人种或者民族自嗨的问题。我看完《哪吒2》和人讨论的也是这部电影好看不好看,剧情如何,特效如何,我从来没想过它是不是中国人的自嗨.
所以我们现在重新审视这种自嗨的说法,表面上蕴含着一种好学生被差生超过之后的不屑感,实则背后有一条非常深的歧视链条。
大家细想一下,为什么有的外国媒体和影评人看都没看第一时间就说它是自嗨?这就好比一个从小生活富足的人突然知道他隔壁从小家里很穷的邻居赚了很多钱。他听说后的第一反应很难是,“哇,他好厉害,他很努力才过上这样的生活的吧”,他更有可能在背后蛐蛐,“且,就他?比我现在都有钱?我估计他不是偷的就是抢的,肯定做的是见不得人的勾当”。
但往深层次想,“自嗨”论背后真正的逻辑,是对非欧美之外文化的歧视和崛起的恐惧。
西方是长期垄断全球文化话语权的,美国通过好莱坞体系、电影节评价标准、媒体议程设置等,构建了“西方文化=普世价值,非西方文化=地方特色”的等级秩序。这种秩序中,好莱坞被视为文化输出的“优等生”,而其他国家的文化产品要依附在它标准上才能获得认可。美国烂片本土高票房的时候他们自己不会质疑它是自嗨,我的东西自己人喜欢,那我就是文明之光,最终会辐射全球。你的东西好,你是我阵营里的人,那我就可以承认你的东西好。你和我不一个阵营,那你做的东西再牛逼也是自嗨——他需要这种双重标准,需要通过否定他人的内生性成功,巩固自身“裁判者”地位。
所以对于说哪吒自嗨的人来说,当他说出这个词的时候,他真正想说的,是“你不配”:中国人怎么可以做出来一部动画电影登顶全球动画票房榜首呢?这个东西只有你们看有什么价值呢?你们是低级的认可,我们的才是高级的认可啊。
你如果问他,这片子在中国和非洲都取得了高票房,它还是不是自嗨,他一定又会说这电影只不过在贫穷地区和发展中国家票房好而已,我们欧美没人看它。因为他的评判标准根本不是是否在单一地区票房高,他本质的目的是高人一等的攻击,而非评价。他就是要来说你不好的,你做得再完美还是会被找到缺点。这不恰恰印证了申公豹那句话吗,“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任你怎么努力都休想搬动”。
部分外国媒体和影评人有这种观点,为什么很多国内的网友也给我留言来说《哪吒2》是“自嗨”?甚至我在网上看到有的人为了黑哪吒,把斯坦李都复活了,有点可笑。有人一吵架就说这些是恨国党,五美分。我觉得也没必要对所有人都上纲上线,在我看来,说自嗨的网友更多的是一种文化自卑的体现。
很多人已经习惯性的将西方标准内化为唯一真理,长期自我矮化,否定本土价值的独立性。 外国人说好的,就是好,他们没说的,只有中国人喜欢的,那就是自嗨。还有部分网友对《哪吒2》有一种“既要本土认同,又要全球征服”的双重期待。当它海外票房未达预期时,它在国内的高票房就被视为“未完成式崛起”,被贴上“自嗨”标签。这种心理类似于发展心理学中的“理想化投射”——将个体未实现的抱负转移至文化产品,苛求其能代表“完美中国形象”,在世界大放异彩。
看似是两种矛盾的情感,实际来源都是自卑。 因为我们长时间的穷过,我们被欺负过,所以我们才会在意别人觉得它好不好,才会老想去证明它了不得。包括很多人反感的组织员工集体去冲票房也是一样的。以前没啥好东西,现在有了,我就迫不及待要证明我有了,我不仅要给你看看,还要举到你脑袋前给你看。很多人觉得这行为太给哪吒丢份儿了,我觉得这是一种真实存在的情感。你可以不参与这种行为,但是了解它为什么会发生,比指责嘲讽它更有意义。
其实我们观察生活中真正自信的人,他们有了好东西不会到处去炫耀,也不会总想证明自己比别人强。真正自信的人,自己的优缺点都能坦然面对。与别人相处时,也能会大大方方承认你很好,我也很好。你不喜欢我的东西,那不重要,因为我自己喜欢,就足够了。
文化自信也是如此。真正的文化自信应是包容性创新,而非对抗性自证。我们在电影上文化自信的目标不是取代好莱坞,而是建立多元共生的文化生态。文化自信不是“求认可”,而是“敢创造”;不是“对标他者”,而是“定义自身”。当中国电影能以平等姿态参与叙事权争夺时,“自嗨”之辩将自然消解——因为文明的价值,终将由历史而非票房裁判。
所以回到《哪吒2》身上,我觉得对于任何一部电影来说,被将近3亿人次在电影院里看到,都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情,而和是什么样的人看到了这部电影没有关系。票房进入全球电影票房排名前列,也能让很多人意识到,中国的影视产业,是在进步的,中国有文化作品,进入到了全球视野。
所以如果有老外问我《哪吒2》的中国的高票房是不是中国人的自嗨,我会大大方方告诉他,是,那又如何呢?它有一些缺点,但是它同样有炫酷的特效,有东方美学的华丽展现,有反抗权威、打破偏见的的多元价值观念,它是一部很棒的动画电影。在过去的五年中,有上百家中国公司的数千人参与了它的制作。《哪吒2》的票房成功,是这么多年中国电影和动画产业发展的体现。它没有像过往很多中国电影一样为了拿奖或者拿海外票房去做迎合的内容,去塑造外国人想象中的中国,相反,它更多契合了当下中国老百姓的精神需求,所以它会有那么高的票房。
在中国有两亿多人看了这部电影,有人不喜欢他,但是我很喜欢他,而且我想看过的人中至少有一半都很喜欢它。所以它不仅是自嗨,还有一亿中国人一起嗨了。
如果你对它感兴趣,那欢迎你也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