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的终结,日本的投降,有很多的原因,但很多人都把日本的投降归结为两个重要事件。
一个是美国往日本广岛和长崎丢了两颗原子弹,另一个是苏联仅用两个星期的时间消灭了六七十万的日本关东军。
难道日本的投降是因为美国和苏联?难道没有美国和苏联,中国就无法战胜日本?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二战之所以会爆发,其实要往更早的年代去追溯。
早在1929年大萧条爆发的时候,二战的种子就已经被埋下了。
1929年的经济危机,是工业革命以来,规模最大,影响程度最深的一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说起经济危机这个事,原理是很简单的,简言之就是供需关系失衡。
如果供应的规模小,需求多,那么市场的购买力强,所有的工厂企业的业绩都会越来越好,经济就处于增长周期。
反之,如果供应的规模扩大了,但需求跟不上,那么工厂和企业就会开始滞销,经济开始收缩和崩溃。
供需关系的动态变化,其实对应的就是一个经济繁荣周期,和一个经济收缩周期,这就是经济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
之所以在1929年会爆发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经济危机,其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发展到20世纪20年代的时候,市场规模达到了顶峰,而生产规模却还在持续扩张。
在工业革命之后,一直到20世纪初,全世界处于殖民时代。
当时,突然提高的生产力,让生产规模急速扩张,为了能够把生产出来的产品卖出去,欧洲人开始了殖民时代。
通过占领更多的国家和地区,通过大航海找到新大陆,急速的扩大了市场规模。
因此,哪怕两次工业革命的过程中,生产力水平急剧提升,因为市场规模的扩大,也没有酿成过于严重的经济危机。
但是到了20世纪,殖民时代已经来到了末尾,西方国家已经没有新的殖民地能够开拓出来,市场规模已经达到全球化的地步。
可是因为过去几百年的好日子,让企业在这个过程中依旧盲目的扩大再生产,供应水平的增长远远超过需求量;
所以,到了20世纪20年代,经济彻底失衡,崩溃来临了。
大萧条深刻改变了人类的历史形态,也彻底改变了人类的政治格局。
即使当时不是德意日,也会有其他国家因为不堪经济的重负和生活水平的急剧下降,而逐渐走向异化。
这也是为什么纳粹德国,日本军国主义能够那么疯狂的原因,归根结底就是无法调和的社会矛盾必须要找到一个宣泄口,而战争是最容易宣泄情绪的方式。
我们把目光聚焦到抗日战争上。
中国战场是整个二战期间最重要的一个战场,这不仅是因为日本在亚洲的暴行,主要发生在中国,也是因为中国承担了日本对外扩张力量的绝大多数的伤害。
众所周知,到二战爆发的时候,我国还是一个积贫积弱的落后国家。
一方面,明清两朝六百年的时间,古老的中国采取的都是闭关锁国的政策,完全杜绝了与其他国家的正常往来,使得我们没能赶上两次工业革命。
另一方面,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就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二战爆发之前,整整一百年的时间里,古老的中国几乎一直处于持续不断的战争中。
想想看,一个落后的,但物产极端丰富的大国,怎么会不成为列强眼中的香饽饽。
这就是为什么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的时候,首选我国,因为日本人非常清楚,能够征服中国,就能够拥有征服世界的资本。
虽然表面上看,抗日战争中,中国完全处于劣势,不但经济上无法与日本相提并论,军事上同样落后。
这场战争乍一看,胜负已定。
但其实,战争的胜负手,并不只是经济差异和军事差异。
一个显而易见的例子是,在战争全面爆发之前,日本人曾经狂妄的说,要在3天之内占领上海。
可是当日军如蝗虫一般入侵上海的时候,一向软弱的国民政府竟然派出了73个师,70多万大军开进上海,以血肉之躯阻挡了日本人的进攻。
虽然当时我军在装备上大大落后于日本,在战术上和协同作战能力上也远远落后于日本,但饶是如此,国军还是把这场惨烈的战斗,硬是拖了三个多月的时间。
不但打破了日本人三天占领上海的狂妄之心,更是让日本人更狂妄的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彻底破产。
想想看,只是上海一座城市,就让日本人耗时数月之久才艰难拿下,当时还有一千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要耗费多久的时间才能拿下?
这事很明显不能想,越想越可怕,越想越不可能完成。
所以日本人在淞沪会战之后,士气就已经遭遇了重挫。
某种程度上,之所以在南京陷落之后,日本在南京干出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谁能说这不是日本人狗急跳墙的表现?
妄想通过屠城来使得其他人害怕,从而选择屈服。
但我三十多万同胞惨死之后,无疑更加激发了全国人民抗日的决心,抵御外辱,为同胞报仇雪恨,成了全中国人民共同的想法。
虽然我国在当时万众一心,但事实上,面对日本人的攻势,还是节节败退。
很快,国民政府不得不西迁到重庆,重庆所在的位置不但非常偏西,更是有崇山峻岭阻挡,这才挡住了日本人进攻的步伐。
当时,整个东北,华北,华中,华东乃至华南和东南,因为日本人,而烽烟四起。
这样的局面的确也给了我国民众巨大的心理压力。
不过,占领这些地方和民心并无关联,虽然这些国土都沦陷了,但生活在这些土地上的中国人却没有沦陷,而是继续坚持抗战。
为了鼓舞人们抗战的决心,毛主席写下了著名的论断《论持久战》。
毛主席说的非常明白,这场战争不会很快打赢,也不会很快失败。
从战争本身来说,日本人的确有经济优势和军事优势,但这些优势在长达数千公里的战线上将化为乌有。
日本国小民寡,是不可能支持如此规模的战争的,当战线不断拉长的时候,日本就已经陷入被动局面了。
从时局的角度来说,中国拥有着更强大的抗日统一战线。
一方面,是国共双方,虽然有分歧,甚至也出了汪精卫这样的大叛徒,但是总体来看,一致对外的基调没有发生改变。
另一方面是广大的人民群众,没有人愿意做亡国奴,尤其是日本在沦陷区的一系列惨绝人寰的行为,例如731部队,例如南京大屠杀,这都给中国民众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当国家和民众万众一心的时候,力量一定是无穷大的。
而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日本国内也不是铁板一块。
一方面,战争就是要花钱,要死人的。
无论战前日本军国主义做了多少动员,日本民众多狂热,但当经济被战争拖垮,亲人在战场上丧命的时候,所有的狂热势必会冷静下来,反对战争的声音也会增加。
另一方面,正面战场上遭遇失败之后,即便是日本国内的政客,也会开始持有反对意见。
此消彼长之下,这场战争一定不会如日本人所愿。
诚然,在抗日战争的尾端,美国人的原子弹,苏联人进攻关东军,对于促使战争终结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但事实上,如果没有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抗战,也绝不会取得最终的胜利。
换言之,正是因为我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抗战,才奠定了胜局,美苏的行动只是锦上添花,即便没有美苏的介入,这场战争的胜利还是会到来。
【免责声明】:本文创作宗旨是传播正能量,杜绝任何低俗或违规内容。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私信及时联系我们(评论区有时看不到),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