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上午8时,深圳市政协七届五次会议在深圳会堂开幕。近500名深圳市政协委员将围绕全市中心工作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建言献策、积极履职。开幕大会上,在大会发言环节,深圳市政协委员、南山区妇幼保健院院长张敏提到,截至2023年末,深圳159家医院,无陪护病房试点比例不到10%,建议深圳大力推进无陪护病房试点工作。
深圳市政协委员、南山区妇幼保健院院长张敏。
她指出,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深圳60岁以上常住老年人口已达到138.09万人,预计2029年将达到149万人,占比10.52%,深圳将正式步入老龄化社会。通过高质量建设无陪护病房,可为老年人提供更加全面、便捷、高质量的医疗和养老服务,有效破解老龄、少子、空巢等人口结构形势下“一人生病、全家受累”的困境,实现老有颐养目标。
张敏提到,无陪护病房,即由医疗机构的专业医疗护理员为住院患者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生活照护服务,不依赖患者家属亲自陪护,也不需要家属自聘护工的一种医疗服务模式。深圳于2020年3月出台《高水平医院开展无陪护病房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推进无陪护病房试点工作,2024年10月发布地方标准《医疗护理员评价规范》,在13家医院、46个病区试点,为推动“高质量建设无陪护病房”做出了积极探索。但相较于社会的迫切需求,深圳无陪护病房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存在一些不足,如推广试点力度不够大,缺少系统的实施方案和激励政策,截至2023年末,全市共有医院159家,无陪护试点比例不到10%;配套体系不完善,缺少统一收费标准,费用未纳入医保体系,缺少长护险支持;全社会合作共建有待加强,商业保险对无陪护病房服务的覆盖率低,病房智慧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
对此,她建议,进一步明确卫健、人社、医保、财政、民政等部门职责,将无陪护病房建设作为促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落实老有颐养目标的重要任务,尽快研究明确可试点的医院类型、专科病房,加快建设推广力度,支持鼓励医院参与,促进无陪护病房服务可持续健康发展;加大对开展无陪护病房试点工作医院的财政投入,对病房设施设备改造提升、人员培训给予必要支持;完善无陪护病房住院流程和护理流程标准,及时告知接受无陪护病房服务人员风险并签订相应承诺书,确保责任归属清晰;充分发挥深圳科技优势,加强无陪护病房智能化与信息化建设,应用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实现对老年患者健康监测、数据管理和服务跟踪的智能化支持,提升护理质量,提高老年人及其家属的接受度、体验感;鼓励商业保险公司推出覆盖无陪护病房服务费用的专项保险产品,增加社会资金投入。
采写:南都记者 陈荣梅 黄璐 吴灵珊
摄影:南都记者 霍健斌 许松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