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引我们向前进……”

这首歌曲一经发表,便受到广大人民群众喜欢,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一首歌。歌词中提到的北京天安是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内涵的杰出代表,具有十分深厚的社会意义,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之一。



天安门历史悠久,是明清时期两代皇城的正南门,天安门城楼也是紫禁城的正门,原本叫“承天门”,1651年,清政府重修后,改名“天安门”,意为“受命于天”、“安邦治民”成为皇家成圣、权威之地。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开国大典上,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国徽高悬于天安门城楼,正中央悬挂着毛主席画像,庄严肃穆,格外耀眼。从此,天安门成为了我国国家的象征和政治文化中心,是中国人民真正站起来的标志。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一直重视着对天安门的修缮和保护。因为天安门城楼在近代的战乱和时代的动荡中早已变得破旧不堪,建筑结构严重受损变形,主体下沉严重尽管政府已经多次进行维修、加固,但始终没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1969年,河北邢台发生强烈地震,北京震感明显,天安门城楼受损的程度再次恶化。这一年年底,中央下达了一条密令,决定彻底拆除天安门,重新修建天安门城楼。

很快,根据周总理指示,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很快便组建由解放军总参等有关部门组成的“天安门城楼重建领导小组”。此时,我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重建天安门的意义显得格外重大,因此,这项工程被要求严格保密。

起初,有领导小组成员提出将这项任务交给外国团队负责,但周总理却果断将这一任务指派给了北京第五建筑工程公司,要求在短时间内完成重建工程,而且还要保证质量。

这次的项目时间紧、任务重,五建公司很快先从各部门抽调了一批精兵强将,然后按照军队编制,分成了五个施工连。因任务要求严格保密,所有的工人都严格遵守保密规则。家里人不知道他们在哪里干活,而工人都各有各的证件,互相之间也不能打听……



拆除天安门城楼前,要先测量并留下准确的数据。测量人员将城楼内所有的斗、拱、柱等一一仔细测量,并记录下来,这些数据不能随便透露出去。很快,毛主席便收到了测量数据的报告,他认真看完后,批示了八个字:

“原样不动,尺寸不变。”

根据毛主席的指示,工人们在整个拆除过程中动作十分小心,所有拆下来的物件都要编好顺序,拍照保存。经过7天的努力,终于完成了拆除工作。

在拆除过程中,却意外发现了很多具有特殊意义的宝藏。

天安门城楼为木结构。一位名叫姚来泉的师傅指挥两个工人分别从东西两个方向向中间数脊瓦数量,他要找到位于正中央的脊瓦。

找到正中央的脊瓦后,指挥部的领导、专家、警卫人员等突然来到了这里,然后登上楼顶,敲碎了脊瓦。稍作清理,出现了一个刻着二龙戏珠的木盒。



工作人员打开木盒后,里面有一块金元宝、拇指大小的红宝石和朱砂,还有黄豆、高粱、黑豆、谷子和玉米。还有一些已经分辨不出来是什么的东西。这些东西后来上交了国库。而原来空了的地方又重新放置了一块汉白玉石。

这个木盒里的东西都是古时候人们用来“镇楼”的,这是一种传统习俗。在建筑中放置这些有着特殊意义的物品,是为了祈求获得神灵的保护,以保护建筑稳固和房屋主人事事顺意。这个木盒还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便于后人了解古人在建筑方面的文化历史。

除了发现了“镇楼之宝”外,工人在拆除西山墙的时候,还取出了一颗完整的炮弹。公安部门立即带走展开研究。在之后的拆除过程中,先后又发现了6颗一样的炮弹。

这七枚炮弹究竟是怎么出现在这里的?如果是有人故意为之的话,这样做又有什么意义呢?其中原因,至今没有人知道。由于当时正处于特殊的时代背景之下,关于这七枚炮弹的消息被严密封锁起来。现在,它们究竟在哪里,也没有人知道。



拆除工作完成后,便开始了重建。天安门城楼重建的许多木材都是从非洲加蓬和印尼北婆罗州进口的。当时我国海南和西双版纳的原始森林中也有合适的原木,但因为受限于当时的运输条件,最后选择了进口。进口的这些木材质地坚硬,颜色有红有黄,遇到火不会被点燃,只会冒烟。不少木工都曾感慨“没见过这么好的木材。”

木工活做好后,便开始了油漆彩画。当时,人们关于画什么样的图案有过激烈的争论。有人提出采用古代具有重要象征意义的“龙”,但有人却认为龙是“四旧”,是封建,应该用向阳花替代。

周总理听说后,表态道:“还是可以画龙的嘛。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主体部分就不要改了。”

尽管如此,在某些人的坚持下,图案还是做了一定的修改和妥协。所有的描龙画凤等彩绘工作完成后,终于要贴金箔了。这么多的图案先后用掉了6公斤黄金。工人们小心翼翼地夹起金箔,敷在没有干透的油漆上,然后再拿起毛笔一点一点仔细地弄平整。整个过程非常需要耐心。



这个工程的最后一项任务是挂国徽。为了保证国徽能够对准北京的中轴线,工人不断地调整位置,经过三个多小时的努力才完成了这一任务。

1970年3月11日,周总理第一个登上了天安门城楼视察工作,听取了汇报工作。4月7日,经过112天的努力,重建天安门城楼工程终于彻底顺利竣工。

在天安门城楼的重建过程中,毛主席、周总理等中央领导人始终高度重视,时刻关注着工程的进展,毛主席曾写下一段话:

“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在建设过程中,一定会有不少错误、失败,随时注意改正。”

天安门城楼的重建工程已经过去50多年了,这段历史由于最初保密的原因,其中的更多细节也是在后来才被逐渐解密、披露的。

参考资料:北京广播电视报2018年40期、《人民文摘》、炎黄地理2020年8期、中华儿女2018年19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