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2024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将“车辆统筹保险”列为年度投诉热点。
文件显示,部分“汽车服务公司”以“统筹保险”名义,通过业务员冒充平安、中国人保等知名险企员工,诱导消费者扫码付款。消费者付款后才发现合同实为“统筹服务”,且企业名称多为“运输服务公司”,未在金融监管部门备案。例如,消费者林先生在手机App上看到该公司发布的车险服务广告,该公司业务人员冒充是中国人保的工作人员,以可购买汽车商业险为由诱骗其通过二维码进行付款。林先生购买所谓“中国人保车险”,实际收到的却是某运输安全统筹服务公司的合同,退保时被索要高额手续费。
文件称,有消费者反映,出险后统筹公司客服失联、指定修理厂强制捆绑、赔付金额大幅缩水。即使合同未生效,消费者要求退款仍面临20%手续费扣减、商家拖延等问题。四川消费者毛女士在发现保单生效日期异常后,经消协调解才获全额退款。
中消协明确提示,“车辆安全统筹”非保险业务,与保险公司相比,此类公司的风险补偿能力及资金安全性相对较低,消费者购买“安全统筹名义的保险”存在理赔难度大、统筹公司跑路风险高、不受政府监管等多重风险。建议消费者在购买汽车商业险时谨慎识别,需认准正规保险公司保单,避免选择此类产品。
随着监管力度升级,行业或将迎来洗牌:一方面,合规险企需加快创新高风险车辆保险产品;另一方面,消费者教育需持续深化,避免“低价陷阱”演变为系统性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