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选一个“最让人痛苦的伴侣类型”,我想“回避型”一定榜上有名。
朋友阿香说,自己最近陷入了一段痛苦、纠结的恋爱关系中。
想逃离,却又无法自拔。
两年前,阿香在一次出差中认识了小林,她被小林在工作中冷静、游刃有余的气质吸引,主动要了他的联系方式,和他很聊得来。
一段时间后,见小林迟迟未提确定关系的事,阿香就主动询问,隔了很久后,小林答应了她。
然而交往一年多后,她却感觉越来越心累:
阿香希望每个周末都能见面,小林虽然嘴上答应,却经常以工作忙为借口逃避约会;
每当俩人出现矛盾时,小林总是拒绝沟通,像乌龟一样“缩”起来,永远是阿香想办法解决。
前阵子,阿香换了个工作,刚好在小林的住处附近,她想借此机会尝试同居,让关系更近一步。
可当她和小林商量时,他却始终不正面回答,甚至玩消失。
阿香觉得很生气:“我又不是逼他一定要答应,可他不能一遇到事情就逃避吧。有时候我真觉得只有我在乎这段关系,就连吵架都是我一个人的事。”
她不解地问我:“明明刚开始我们很聊得来,相处得很不错啊,为什么会突然变成这个样子”?
其实,像小林这样的人,很可能就是典型的“回避型依恋者”。
TA们的恋爱风格可以用4个字来形容:若即若离。
和TA在一起时,你有时会感觉TA对自己并不亲密,甚至很冷漠、排斥。
久而久之,你们的关系可能会陷入“你追TA逃”的模式。
于是你忍不住烦躁、焦虑、抓狂,变得患得患失,怀疑对方到底爱不爱自己。
但又会因为对方偶尔流露出好的一面,难以彻底放弃这段关系。
之前有不少读者,在后台问过我们类似的问题:
“遇到回避型依恋的伴侣,该怎么办?” “TA们为什么会回避?是自己哪里做错了吗?” “回避型依恋,有可能变成安全型依恋吗?”
今天,壹心理就来好好和大家聊一聊。
英国发展心理学家 John Bowlby很早就发现:婴儿和其主要照顾者(通常是母亲)之间存在一种特殊的情感联结,即“依恋(attachment)”。
刚出生的婴儿,会天然地将母亲视作依恋对象,但母婴间的依恋模式却不完全相同,分为:安全型、焦虑-矛盾型和回避型。
其中,回避型依恋的孩子会刻意躲避母亲,不愿意和母亲发生亲密接触。
后来,心理学家巴塞洛缪发现,成人在亲密关系中也存在类似的依恋模式,并基于婴儿的三种依恋类型,提出了成人依恋的四个类型:安全型、痴迷型、恐惧型、疏离型。
我们现在经常提到的“回避型依恋”,其实包含了“疏离型依恋”和“恐惧型依恋”两大类。
图源:《亲密关系》 罗兰·米勒
巴塞洛缪认为,这两类人的共同点是:TA们在亲密关系中都具有较高的回避程度,都不能信任并接纳相互依恋的亲密关系,但是TA们回避的原因却有所不同。
疏离型(dismissing style)的人认为,与他人建立关系是没有必要的。TA们更看重独立和自主,不喜欢依赖他人或被人依赖。
因此TA们往往热衷于工作或其他个人追求,较少关注人际关系,还会流露出对爱情、长期关系的不认可或贬低。
TA们不会主动推进关系,也不担心被抛弃,对待伴侣始终是冷漠和回避的态度。
小林就是这样的,他工作努力上进,愿意加班,不惜花费业余时间学习,精进专业能力。
然而到了恋爱上,无论大小事都是阿香推一步他才走一步,很少主动提出想做什么。
有次,阿香问他为什么当初不主动表白时,小林的回复是:“其实我谈不谈恋爱都可以的。”
而恐惧型(fearful style)的人,虽然在感情上渴望建立亲密关系,但TA们很难完全相信或依赖他人,担心自己和他人变得太亲密会受到伤害。
所以TA们的行为常常是矛盾的、反复无常的。
TA们会在关系初期表现得很热情,但当关系中的依赖程度过高时,就会开始回避。
如果对方真的开始疏远,TA们又会感受到愤怒和被抛弃。
电视剧《都市男女恋爱法则》中,女主角李恩梧就是典型的“恐惧型依恋”。
她和男主角朴宰元在海边相识,迅速陷入热恋。
就在朴宰元以为俩人关系要更近一步时,李恩梧却在某天突然离开了。
一年后俩人重逢,开始不断地拉扯:李恩梧嘴上说不想再和朴宰元再续前缘,但当他真的不再来见她时,她又会伤心,忍不住重新靠近对方。
如此反反复复,始终无法确定关系。
大量研究发现,成人的依恋方式往往形成于一个人早期重要的人际经验中。
如果个体在童年时期被养育者持续忽视和拒绝,或是某段深刻的恋情留下了创伤,都有可能形成回避型依恋。
Bowlby认为,在这个过程中,真正改变的其实是一个人在关系中感知到的两个价值判断:
1.我值不值得被爱?(自我价值认同)
2.他人值不值得信任?(他人价值认同)
回避型依恋者往往是第二个问题出现了困扰,TA们在过往的经历中发现,他人是不值得信任的,只有一个人才是最安全的状态。
所以TA们学会了将自己的情感需求封闭起来,不允许自己表露出对他人的依赖。
而第一个问题“我值不值得被爱”,则进一步决定了一个人是“疏离型回避依恋”,还是“恐惧型回避依恋”。
“疏离型回避依恋者”的自我评价往往是积极的,TA们认为自己被忽视是由于他人不够好,所以不愿意再依恋他人。
因此TA们很少主动进入或推进一段关系,还会形成强迫性的自我依靠,即过分强调独立自主的能力和边界感,用来维持积极的自我评价。
例如小林,他成长于一个离异家庭,父母感情破裂后都不想要他,所以他只能跟着爷爷奶奶长大。
他不仅从未感受到父母的爱,还要忍受奶奶的抱怨,说他是个“拖油瓶”,影响了她清闲的退休生活。
所以小林的童年一直活得小心翼翼,对所有人都充满了警惕,下定决心要尽快从这个家里独立出去,拥有一个只有自己的、绝对安全的空间。
对小林来说,工作带来的成就感和生活保障才是安全感的来源,他并不相信亲密关系能带来这一点。
和另一个人互相依赖不仅是陌生的体验,还会威胁到他的独立自主性。
所以即便他对阿香有一点好感,也做不到积极主动。
而“恐惧型回避依恋者”的自我评价则更消极,TA们认为被忽视是由于自己不够好、不值得被爱,所以不敢再依恋他人,认为自己随时有被抛弃的风险。
TA们可能经历过更严重的创伤,比如在哭泣时遭到养育者的训斥或惩罚,示爱时被恋人嘲笑或贬低。
因此依赖和被依赖会激活TA们的“羞耻感”,阻止TA们去表达自己的依恋或是接受伴侣的依恋。
例如有的人在上一段恋情中遭遇过背叛,之后哪怕再次遇到喜欢的人,也会担心再次受伤而选择逃离关系。
因为恐惧型回避依恋者,在关系中会不断地考量对方抛弃自己的可能性,一旦感知到关系中的依赖压力或是拒绝信号时,就会启动“去激活策略”(deactivating strategies),抑制自己的依恋行为或是情绪,避免重复之前的羞耻经历。
严重的恐惧型依恋者甚至会在关系良好时,主动“破坏”关系,比如突然发现伴侣身上难以忍受的缺点,却憋着不沟通,直到伴侣感受到被攻击,真的爆发了矛盾,便进一步验证了TA们对“被抛弃”的预期。
和回避型在一起过的人,体验多半不太好。
无论是在“疏离型回避者”那里体验到的淡漠、抗拒、冷暴力,还是“恐惧型回避者”的反复无常、挑剔、被动攻击,都会带给人极大的痛苦,甚至产生自我怀疑,陷入深深的绝望中。
豆瓣“回避型依恋小组”的人数高达10w+,远远超过其他不安全依恋。
大部分的发帖人都是TA们的伴侣,迫切地想通过对方的某些行为,判断出伴侣是不是回避型依恋、爱不爱自己、有没有可能改变?
在回避型依恋被广泛普及的今天,有一个误区是:似乎一旦确认了一个人是回避型,TA的所有负面行为都有了借口。
但我想说的是:无论对方是不是回避型依恋,你都有权利离开一段带给你痛苦的关系,这并不是你的错。
如果你暂时不知道要分手还是继续,那么以下的内容可以帮助你做出判断。
我们先来明确一个结论:成人的依恋类型是可以改变的。
心理学家认为:依恋类型是后天习得的,它会不断受到新的人际经历的影响。
安全型的人可能会因为一次失恋不再感到安全;同样的,一段健康良好的恋情也能让回避型的人不再抗拒亲密关系。
研究者Davila和Cobb发现:大部分人可以在两年时间里,经历依恋类型的实质性变化。
但这有一个最重要的前提——回避型依恋的人自身有改变意愿。
如果你的伴侣始终认为自己没有问题,甚至连谈都不想谈这些事情,那么很大程度上TA们是不会发生改变的(疏离型回避依恋者大多会这样)。
在和伴侣达成了改变的共识后,如果你是回避型依恋者的伴侣,你可以:
首先,创造安全的沟通环境,鼓励对方表达情感。
两种回避型依恋者的最根本困扰都是不信任他人,而沟通往往是打破不信任的第一步。
如果你能够在安全的环境下,敞开心扉地跟TA们说说心里话,传递出“我愿意倾听你”的信号,并对TA们的情感表达做出及时的反馈和回应,那么这些积极的倾诉体验就能大大增加TA们的信任感,有可能再次打开自己的内心。
其次,不能穷追猛打,但要主动出击。
当伴侣习惯性地回避时,不要追得太紧,给TA们一些独处空间,这能让TA们感受到被信任和尊重。
但这并不意味着你要完全按照TA们的节奏来。
相反,如果你允许关系一直若即若离下去,就相当于让TA们待在熟悉的模式中,反而会强化TA们的回避倾向。
在适当的缓冲期后,你需要再次主动出击,直到打破对方心中的壁垒,建立足够的信任感。
需要提醒你的是,这个过程可能会反复很多次,它会让你陷入“为什么总是我在付出”的疲惫感中,甚至有可能被对方彻底拒绝。
所以建议你:做好心理准备,克服内心的不平衡感。同时关注自己的心理状况,不要太过勉强和苛责自己。
而如果你本身是回避型依恋者,你可以:
首先,需要先想清楚自己需不需要亲密关系,并且和伴侣共同做出在“关系中继续还是分手”的决定。
只要你在一段关系里,那么无论你的依恋类型是什么,这个过程都是你的责任。
其次,如果你想要做出改变,可以试着找出那些让你不信任的过去。
告诉自己:这些负面体验并不是你的错,停止用过去的经验去对待当前的伴侣。
最后,和你的伴侣共同努力,只要你们都有足够的意愿,那么一切改变都有可能发生。
承认“我需要”,而非“我不配”。
要相信,你生来值得被爱。
《都市男女恋爱法则》的最后,朴宰元对李恩梧的表白不是承诺,而是一句邀请:
“我们一起去重新认识‘恋爱’这个词吧。”
你或许也听说过,改变不安全型依恋最有效的方法,往往是遇到一个安全型的伴侣,但这实在需要一点运气。
其实我们更应该做的,是找一个愿意和我们一起变成安全型依恋的人。
豆瓣“回避型依恋小组”的简介里,有一句自体心理学家科胡特说过的话:
“我印象中最具创造力的生命,是那些尽管在早期遭遇了深切的创伤,但(通过各种途径)能够找到朝向内在完整性的方法,从而获得新结构的个体。”
寄希望于另一个人去完整我们的人格,是创伤带来的天性。
但成熟的爱,往往发生于我们决定克服创伤,和另一个同样不那么完整的人共同承担责任的时候。
把过去留在过去,爱情才能发生在现在。
世界和我爱着你。
作者:麦子
编辑:一颗多肉、笛子
图源:图虫创意、unsplash
参考文献(滑动查看)
[1]Bowlby, J. (1969,1982) Attachment [Vol. 1 of Attachment and Loss]. London: Hogarth Press; New York, Basic Books; Harmondsworth, UK: Penguin (1971). ISBN 0465005438.
[2]Arriaga, X. B., Kumashiro, M., Simpson, J. A., & Overall, N. C. (2017). Revising working models across time: Relationship situations that enhance attachment security.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3]罗兰·米勒. 亲密关系(第8版)[M]. 王伟平, 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24.
一段健康的关系,离不开双方的共同努力。只要双方有足够的意愿,改变随时都有可能发生。
如果你察觉到自己正处于痛苦的关系中,持续地受到来自伴侣的伤害,需要得到支持,或想打破困境,不妨尝试向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寻求帮助。
在心理咨询中,咨询师会耐心倾听你的困扰,从专业视角解读关系困局,同时也会给予你温暖坚定的陪伴,帮助你更好地认识伴侣、读懂依恋关系。通过心理咨询,你能重新认识亲密关系的本质、解开关系中的难题,从而收获健康的亲密关系。
为了鼓励更多人体验心理咨询,壹心理推出了半价咨询优惠活动。原价¥400~1000的心理咨询,首次下单低至¥200/次!
立即点击海报,立即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