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近日,关于刷医保卡可购买一款“智能手表”的消息引起不少人关注,有人还在网络平台上分享了使用医保个人账户资金购买该产品的攻略。查询国家药监局网站可知,这款“智能手表”产品备案名为“腕部动态血压记录仪”,属于第二类医疗器械。据媒体报道,有的地方医保部门却暂停使用医保购买该款“智能手表”。同一产品在不同地区遭遇差异化对待,争议点在哪儿?

支持使用医保购买该款“智能手表”的人认为,只要合法合规,使用医保个人账户资金购买医疗器械并无不妥。根据国务院办公厅2021年发布的《关于建立健全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共济保障机制的指导意见》,个人账户可用于支付参保人员在定点医疗机构或定点零售药店发生的政策范围内自付费用,药品、医疗器械、医用耗材均在可支付范围内。

此前,国家医保局有关工作人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的产品在原则上可以走医保付款,但具体还需看当地是否有其他相关政策。可见,从国家层面的政策导向来看,在政策范围内使用医保个人账户购买该“智能手表”具有合规性基础。

反对使用医保买该款“智能手表”的人认为,医保资金应主要用于医疗保障,若用于购买带有非医疗功能的电子产品,可能造成医保资金的滥用。该款“智能手表”除具有测量血压、脉搏、心率、血氧浓度和监控睡眠等医疗功能外,还具备蓝牙通话、移动支付等大量非医疗功能,这使其既像医疗器械,又像电子产品,产品属性难以界定。正因如此,部分地区叫停了此类购买行为。同时,有人发现部分药店销售的此款“智能手表”溢价较大。还有人质疑:倘若类似产品都打“擦边球”,通过增加健康管理功能来申请医疗器械注册证,是否会加重医保资金的负担?

两种观点的底层逻辑其实都是希望使用好参保人的“看病钱”“救命钱”。关于医保个人账户能否买“智能手表”的争议,暴露了基本医保基金管理的一个难题:既要保障基本医疗需求,又要兼顾个性化的健康管理需求。如何实现两者的平衡,考验着政策制定者的智慧和远见,也考验着相关企业的责任和担当。

随着健康消费更加多元化,哪些可以由基本医保保障,哪些不能由基本医保保障,需要在深化医改的进程中进行精准界定,以更好地促进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相关部门在审批医疗器械能否纳入医保支付目录时,应对产品的功能、价格、适用性等进行严格把关,确保医保基金的安全与合理使用;探索将真正服务于医疗健康的可穿戴设备作为医疗器械纳入医保支付范围,方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家医签约服务、慢性病管理、健康宣教等工作,引导参保人积极参与自我健康管理,避免由此产生更重的医疗负担。

社会对“用医保个账买手表”表达关注,根源还是在于对医保基金是否会被滥用的担心。任何医保支付范围调整的决策,都应对此有充分的回应,尤其在加强医保资金使用监管、打击各类违规套取医保资金行为上,始终保持高压力度,维护基本医保制度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

直面健康热点

分享真知灼见


文:张暄(媒体人)

编辑:李诗尧

校对:马杨

审核:管仲瑶 徐秉楠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健康报社有限公司,访问yuanben.io查询【4LQB7SGS】获取授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