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选刚刚落下帷幕,这场国家级“政坛大戏”终于有了结果,最大的亮点是谁?当然是绿党出局了!
这些年他们用激进的环保政策和对华挑衅搞得全世界都不安生,现在终于被踢出了核心决策圈。
基民盟的默茨获胜,感觉德国的务实路线要回来了,说不定还能重现默克尔时代那种“经济优先、合作为主”的繁荣时期。
德国和中国的关系会不会“重启”?中德关系是否会回到之前的“黄金时代”?
这场选举里,最有意思的“大反派”肯定是德国选择党(AfD),拿到了20.7%的选票,成为国会老二。
在大选期间,魏德尔率领的选择党看着风光,但是没什么用,原因就在于被贴上了“极右翼”的标签。
选择党的崛起一点都不让人意外,这几年大家都能感受到,德国社会的气氛变了。
移民和难民问题一直是个老大难,因为疫情和俄乌冲突,经济还直线下滑,再加上能源和环保政策搞得不少家庭生活成本飙升,民众心头窝着一股火。
选择党冒出来,他们喊出了“德国优先”的口号,直接对这些痛点展开炮轰,一下子就拉到了一大波选票。
他们主张减缓移民政策、聚焦本国经济,甚至在对华态度上显得比主流政党更开放友好。
可这些立场在德国主流政坛眼里,简直是异类,他们直接给选择党扣上了“极右翼”的标签,直接表示:我们一个都不会跟选择党玩。
这下魏德尔选票再多也没用,完全被政坛核心孤立了,哪怕有了20.7%的支持率,席位也直冲151,但连决策圈都进不去,成了一个无奈的“嘴炮王者”。
所以,未来几年选民可能会经常看到他们在议会里发表各种有冲击力的演讲,但大局上是否能起到任何决定性作用?暂时别抱什么太大希望。
德国政坛的这盘棋,选举结果已定,选择党如今真的只是个“陪跑”的存在。
这次绿党出局,也让不少人长舒了一口气。
过去几年里绿党的“存在感”确实太强了。无论是环保政策,还是对外关系尤其是对中国的态度,他们都代表着德国政坛里最激进的一派。
民众对他们的评价两极分化,有些人认为他们是“先知般的先锋”,而有些人觉得他们是“理想主义过头的代言人”。
绿营这一次的溃败,让所有人都明白了一个道理:没有现实支撑的理想,路是走不远的。
德国绿党党首
绿党上届政府主推的环保政策,乍一听非常有前瞻性,比如他们大力提倡完全转向可再生能源,不再依赖核电,说到2030年要实现零碳排放。
而现实很骨感,在实际操作上,德国可付出了不小的代价,能源成本的激增直接挤压了家庭和企业的生活和盈利空间,特别是传统工业体系几乎是被“碾压”。
很多人掏空钱包,可换来的却不是那些看得见的改善,反倒越活越累,怨气也越攒越多。
而绿党在对外关系上更是一塌糊涂,环保和人权这些议题本身没毛病吧,可绿党偏偏搞得很“高调”,尤其对中国的态度叫一个处处找茬。
从环保到人权,把所有的“高帽”一股脑全部扣在中国头上,让德国和中国的合作关系屡次陷入尴尬。
这就让默克尔政府之前搭建好的很多经济合作桥梁,直接出现了裂痕,中德关系摇摇欲坠。
这次选举,德国选民投票前显然是细品了过去几年的滋味:绿党的“理想”挺好,但别耽误了我们现实的日子啊!
最后的结果就是,绿党的支持率被狠狠地削了一刀,决策圈里没了他们的位子,有的人可能认为绿党是牺牲在了自己的“信念”上,但更多人觉得,他们是自己把自己玩砸了。
这次毫无争议的失利,可以说是德国政坛的一次“拨乱反正”,一个信号很明确:民众更需要的是平衡,特别是在涉及国际合作时,情绪化的做法被彻底抛弃。
随着绿党的“离场”以及选择党的“陪跑”,这局最大的受益者就是基民盟,他们这次稳居第一,成为名副其实的执政核心。
这也意味着,他们将更有机会把德国重新拉回到踏实务实的轨道上。
基民盟的风格向来比较传统和稳健,相比起那些激进派,他们更看重经济和民生强调“解决现实问题才是硬道理”。
默茨作为基民盟的新领袖,和之前的“铁娘子”默克尔一样,显然明白德国要活得好,靠的是经济的输血和增长,而不是虚无缥缈的倡议书。
不过这并不代表新政府会全盘照搬默克尔时代,这次基民盟选择和社民党联合政府,给整个局势增添了一些冒险色彩。
朔尔茨作为社民党的灵魂人物,虽然部分观点让人看得出“左翼的传统味儿”,但他对中国似乎并不过度敌视。
但他的态度还是有些矛盾,他一边承认中国市场对德国经济的重要性,另一边又在技术领域和战略合作上显得比较谨慎甚至敏感。
这种“既要又要”的姿态,可能会影响未来德国对华政策的某些细节。
但大局还是比较乐观的,毕竟基民盟主导权强于社民党,而默茨更倾向于保持以经济为导向的务实路线。
这就意味着,中德关系至少不会回到绿党时期那种“每一步都让人不安”的状态,接下来怎么走,关键看德国新政府如何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不得不说,现在的全球形势可不像十几年前那么简单了。
美国的保护主义给国际贸易体系添了不少麻烦。欧洲内部也试图在美中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条“独立路线”。
在这种氛围里,中德之间的合作显然是不可忽视的一环。
先说现实,中德经济互补性真的很强,德国制造业需要中国的市场,而中国的产业升级又需要德国的技术,这种互利关系从数据到事实都很直接。
但问题是,德国很多人心里还是有点矛盾
一方面,他们知道德国经济离不开中国;另一方面,他们又害怕“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情况发生,特别是在技术和新能源领域。
笔者认为,与其画地为牢,抱着那点“竞争心”不放,不如找到新的共赢方式,毕竟现实已经证明,不合作才是输家的心态。
德国现在自己也在经历能源危机和供应链问题,放弃谁都不能放弃对中德这种深度绑定关系的投资。
总体来说,这次德国大选的结果为中德之间打开了一扇新的门,德国少了绿党的掣肘,新政府更务实的倾向让人看到了一些希望。
未来几年,中德是合作还是竞争,每一步都会关系到两国各自的发展和国际格局的走向。
如果中德能找到一条平衡之路,那至少会是一次明智的选择,毕竟以现在复杂的世界局势来看,多一个朋友总比多一个敌人,更让人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