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5日,一位名叫马库斯·德雷特斯的法国小伙带着622张二战老照片抵达北京。这些照片记录了他的外祖父一家在侵华战争期间的遭遇——两个未满周岁的孩子被日军杀害,幸存者用镜头定格了战火下的废墟与绝望。当马库斯在社交媒体上宣布将照片捐献给中国时,评论区瞬间沸腾:“他会是下一个埃文·凯尔吗?”“国礼瓷会不会再次送出?”

这种期待并非空穴来风。就在一年前,美国古董商埃文·凯尔因捐赠一本揭露日军罪行的相册,成为中国网友心中的“国际友人”。他不仅收到国礼瓷,还在春晚舞台上与观众共舞,半年旅居中国的经历更被戏称为“来了就不想走”。如今,相似的剧本似乎再度上演:外国捐赠者、珍贵历史影像、家族伤痛故事……但马库斯真能复制埃文的“礼遇神话”吗?



国礼瓷背后的“千金市马骨”逻辑

国礼瓷绝非普通工艺品。它诞生于景德镇窑火中,釉色需经72道工序淬炼,每一件都镌刻着国家徽记,曾赠予伊丽莎白二世、普京等政要。埃文·凯尔作为第三个获此殊荣的普通人,背后是中日历史话语权的博弈。日本长期否认南京大屠杀,而埃文捐赠的相册中,30余张照片直接拍摄于南京城内,日军举刀狞笑的画面成为铁证。这份“投名状”让他在美国遭遇死亡威胁,却也让他成了中国民间外交的“活广告”。

中国对埃文的厚待,颇似战国时期燕昭王“千金市马骨”的典故——用重金买下千里马尸骨,向天下昭示求贤若渴的决心。当埃文举着国礼瓷的照片传遍世界,更多“马骨”果然接踵而至。马库斯的外祖父照片中,不仅有日军焚烧村庄的场景,还有中国平民救助其家人的影像,这种跨越国界的人性光辉,恰恰是反击历史虚无主义的利器。



马库斯的“筹码”与变量

与埃文相比,马库斯的捐赠显得更具私人叙事色彩。622张照片记录的是一个法国家族视角下的战争创伤:外祖母抱着死婴呆坐废墟、舅舅因目睹屠杀终生精神恍惚……这些照片虽不及埃文相册的宏观叙事震撼,却以个体命运切入,更容易引发共情。更何况,马库斯家族在战时救助过中国难民,这种“双向奔赴”的故事正是国际传播的黄金素材。

但不确定性同样存在。埃文的相册曾被日本右翼高价求购,其捐赠伴随着真实的人身危险,而马库斯尚未公开遭遇类似压力。此外,国礼瓷的授予需权衡外交平衡——若短期内频繁赠予普通人,其稀缺性可能被稀释。更何况,法国与中国近年因贸易摩擦关系微妙,此时高调表彰法国公民,或许会被解读为某种外交信号。



超越“国礼瓷”的更大棋局

其实,是否赠送国礼瓷已非问题的核心。从埃文到马库斯,中国正在构建一套独特的“历史正义合伙人”机制:通过民间捐赠获取史料,再以文化礼遇反哺捐赠者,形成良性循环。这种模式既规避了政府直接介入的敏感性,又让历史真相通过“他者视角”获得国际认证。

马库斯的到来,恰逢南京大屠杀档案申报世界记忆遗产的关键期。他的照片若被纳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档案库,将成为全球共同记忆的组成部分。从这个角度看,中国或许会采取更灵活的方式:即便不赠国礼瓷,也可能邀请他参与国家公祭仪式、授予“和平使者”称号,甚至以其家族故事拍摄纪录片——这些“软性礼遇”同样能释放善意。

行走在北京街头,马库斯或许会想起埃文·凯尔的话:“在中国,我找到了对抗历史虚无主义的勇气。” 那些泛黄照片里的血色记忆,正在转化为文明对话的纽带。当更多“埃文”带着史料跨越山海而来,国礼瓷是否再现已不重要——真正无价的,是人类对和平永不妥协的信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