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到,“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基础支撑”。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做好“三农”工作至关重要。今年的一号文件释放出什么信号?“三农”工作如何推进?南方农村报(以下简称“南农”)记者专访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会会长,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张红宇。
张红宇表示,今年一号文件释放了新信号——“三农”工作要坚持稳中求进总方略,在强化要素投入、全面深化改革方面做文章,释放新质生产力,以需求为导向配置农业资源,让农业市场更活跃、农民参与生产生活更积极、农村发展更令人期待。
把握“三农”工作主基调
围绕稳产保供持续发力
南农: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延续上年,把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一条主线。今年一号文件的主基调、侧重点是什么?
张红宇:近几年中央一号文件主题非常聚焦,集中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两条底线”,以及乡村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三个提升”,强化改革和科技支撑,延续了近年来提出的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主基调。因此,当前“三农”工作的主线仍然是坚持稳中求进,夯实稳产保供,确保14亿人生存与发展的底盘。今年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最后一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这项工作不能出现任何纰漏。
需要注意的是,深化农村改革,提供发展的动力和支撑,也是下来“三农”工作的重点。这在今年一号文件的标题中便体现出来,也是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要求。尤其要抓好土地制度改革,有序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为实施完成好全国土地延包工作夯实基础,让承包农户有稳定预期。
此外,要深化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推进承包地经营权合理有序流转,发展土地规模及服务规模经营,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制度前提。这方面,广东推进“强村公司”建设,培育壮大“乡村CEO”队伍,用现代企业制度盘活农村资源,提升农村集体收入,是农村改革的有益实践和做法。
南农: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夯实“三农”工作基础十分关键。当前,我国“三农”工作的机遇和挑战分别有什么?
张红宇:先讲“三农”的基础。在过去一年的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GDP始终保持平稳增长,为经济稳增长作出了贡献,为推动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撑,具体到农业农村领域有三个表现。
从农业看,最大的亮点是经过九年的努力,粮食总量历史性迈上新台阶,达到14130亿斤,比2023年增产222亿斤;菜篮子产品供给充裕,市场平稳,满足了城乡居民多元化需要。
从农民看,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巩固,防止返贫机制有效运行,全国832个脱贫县均形成了有比较优势、带动能力强的主导产业,对农民收入具有明显的提升作用。此外,农民收入增幅继续高于城镇居民,2024年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扣除物价后增长6.3%,高于城镇居民4.4%增幅1.9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2.34﹕1。
从农村看,“千万工程”从理念到行动都成为全国各地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自觉选择,乡村产业、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人居环境改造持续推进,村超、村晚、村BA、村歌、村舞蓬勃兴起,让乡村越来越美好。
“三农”基础持续向好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一是农业产能能否持续提升?今年,稳产保供的任务是巩固粮食产量突破1.4万亿斤的成果。当前外部环境日趋复杂,国内经济增速减缓,需求不足,这也导致部分农产品出现需求下跌、价格低迷。例如,牛肉价格由2022年底的78元/公斤降至2024年底的60元/公斤,近日又跌至约58元/公斤,加大了稳产保供的压力。此外,2024年粮食进口数量比上年有所减少,但仍达到1.58亿吨,农产品进口依存度居高不下,进出口逆差不减,特别是大豆进口再次超过1亿吨,值得高度关注。
二是农民收入能否持续得到保障和提升?农民收入取决于多方面因素,但最重要还是务工收入和经营性收入。由于近年来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增加,沿海发达地区较往年就业环境相对紧缩,农民外出务工的机会减少。再者,针对欠发达地区而言,特别是已经完成脱贫攻坚的地区,是否有充足的外出就业机会,本地是否有充足的岗位满足农民就近就地就业,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价格能否稳定,事关农业生产的收益能否持续得到保障,需要采取有力的措施予以解决。
三是乡村多业态、多元化发展能否有更大作为?尽管乡村面貌日新月异,和美乡村建设如火如荼推进,但是农村人口老龄化、发展活力不足、部分乡村出现凋敝等问题仍十分突出。这也要求我们要继续推动城乡要素双向交流、平等交换,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从乡村规划、产业、就业、公共服务等方面“补短板”。
南农:您提到部分农产品需求减弱。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提到,“综合施策推动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稳定市场供需”。您认为如何在需求端发力做到稳产保供?
张红宇:我一直认为,相对工业生产更多取决于市场和需求,农业生产取决于生产和资源。但最近两年,全球农产品供求形势相对宽松、供给充裕、价格下跌,导致我国部分农产品受进口冲击,价格低迷现象突出。因此,如何扩大需求、保障供给,实现供需平衡,是今年经济发展主旋律,也是我国农业发展阶段性所需。从短期看,市场需求是农业领域的鲜明表现。为此,要以需求为导向配置资源要素,确保粮食稳产保供。同时,牢固树立大食物观,发展乡村富民产业,致力于推动增产增收可持续的农业运行底层逻辑健康有序。
释放农业新质生产力
围绕良种良法良制良田良机做文章
南农:新质生产力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高频词”。一号文件提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如何看待农业新质生产力在推进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
张红宇:当前,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时期,机械、化肥、种业、数据、管理等现代要素不断渗透、应用、融合于农业,农业与工业的边界越来越模糊,新理念、新工具手段、新从业者、新生产方式日益彰显在现代农业中的贡献因素。
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意义十分重大,它使生产能力更大、产出绩效更优、农业竞争力更强。第一,保障国家粮食及农业产业安全。农业新质生产力通过先进的农业装备技术、生物技术、绿色技术、数字技术,保障各类农业资源和产业产品总量增加、结构优化、质量改善。特别是通过颠覆性的前沿技术应用于农业,有效利用草原、荒漠、林地、海洋等空间资源,供给充足的多元化农产品,满足城乡居民的需求,促进国民经济均衡增长。
第二,提升农业从业者职业尊严。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不断提高农业从业者人力资本,使从业者具备先进的发展理念、卓越的学习能力,充分掌握并利用先进科学技术、先进生产工具,使具有人力资本的农业从业者获得不低于社会从业人员的平均收益,提升农业从业者职业尊严。
第三,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绿色是农业可持续发展永恒的主题,也是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最重要的底色。农业新质生产力通过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保护资源、挖掘资源潜力,不断创新科技手段持续推进农业运行转型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
南农:“三农”领域如何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张红宇:新的发展理念、工具手段、从业者、生产方式,提供了适应需求变化的产业发展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要运用前沿科技引领产业发展方向,以大农业观、大资源观、大食物观为先导,围绕良种、良法、良制、良田、良机做文章,在传统产业、新型产业、未来产业三个维度同向推进。
以食物安全为例,既要向农田要更充足、更优质的食物,也要向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功能作用,构建更加安全高效、结构合理、环境友好的食物系统。在粮食等资源性农产品单产水平提升方面,利用传感器、无人机等技术手段监测土壤养分含量、温度、湿度,实现智能灌溉、精准施肥、精准喷药,让农业生产效能最大化。
南农: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一号文件首次单列提出“加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为什么?如何加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张红宇:我国地域广袤、幅员辽阔,资源禀赋多元,自然环境类型雄冠全球,随之而来的是气象多变、灾害种类多且频发多发,尤其是旱涝风霜天气,对农业的不利影响很大。过去一年,我国粮食产量超1.4万亿斤,为持续巩固粮食安全和稳产保供的成果,国家加大力度提升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功不可没。
要加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应该打出“组合拳”,做到观念新、基础好、技术强、装备优。一是观念要新,即要树立“防灾重于减灾、救灾”的理念,让防灾减灾工作事半功倍,为稳产保供提供坚实支撑;二是基础要好,即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农业基础设施,特别是提升强化土壤改善项目工程质量和农田抗旱抗涝、排灌能力;三是技术要强,种植、养殖等领域要加大对新品种的研发能力,强化对抗虫害、抗倒伏和动物疫苗等具有新质生产力要素方面的科技投入,从技术角度筑牢减少灾害损失的根基;四是装备要优,既要加大对大型农机设备的投入力度,也要加大数字农业设备的投入力度,为防灾减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装备保障。
管好用好脱贫攻坚资产
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
南农:在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方面,今年一号文件特别提到,健全脱贫攻坚国家投入形成资产的长效管理机制,全面清查脱贫攻坚国家投入形成资产。这一提法的背景是什么?如何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张红宇:在脱贫攻坚阶段,财政投入、信贷资本、社会帮扶力度非常大,帮助贫困地区完成脱贫攻坚的任务,在此过程中形成了大量资产,涵盖经营性资产、非经营性资产、资源性资产等,原贫困村(行政村)村均投入资产上千万元。管好、用好、维护好这些资源资产的安全十分重要,特别是管好用好经营性资产是一项大工程,事关帮扶资产的保值增值,防止资产流失、化公为私,持续增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管好用好脱贫攻坚阶段的投入资产,最重要的是建立健全“边界清晰、权能完整、运转流畅、保护严格”的长效管理机制。边界清晰,即厘清划定资产的边界;权能完整,即确认好资产的所用权、使用权、资格权、收益权归属各方;运转流畅,即要盘活用好各类帮扶资产,让资产持续运作,避免资产的闲置;保护严格,即要加强对资产的管理,运用好民法、物权法、乡村振兴促进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特别是严格遏制帮扶资产出现化公为私的情况。
专家名片
张红宇,管理学博士。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会会长,全国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特聘专家,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理事,广东省、福建省、重庆市、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农业农村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原司长、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原司长,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原副院长。
曾先后兼任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多个高校博士生导师和兼职教授。多次参与中央1号文件及中央重要文件起草。多次主持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及国家社科基金等重大课题研究。
采写:南方农村报记者 袁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