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大学毕业就获职称!“带着职称求职”是否打开了就业新通道?

央广网讯(记者 车丽 周尧 蔡薇)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报道,现在正值春招季,对于大部分高校毕业生来说,就业时一般标配的主要证件就是学位证和毕业证。但是在安徽的3所高校中,有部分同学毕业时不仅有毕业生、学位证,还有专业技术职称!这是为什么?

让毕业生带着职称去求职,是安徽马鞍山市试点的人才培养新模式。2021年,马鞍山市在马鞍山学院试点建设全省首家高校产业工程师学院。2023年,试点范围又扩大到安徽工业大学、皖江工学院2所本科院校,达到一定条件的毕业生便会获得职称。目前,这种人才培养试点情况怎么样?“带着职称求职”是否打开了就业新通道?

正值生产旺季,安徽省马鞍山市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一排排机械手臂上下舞动。24岁的王腾是这里的工艺工程师,他去年6月从马鞍山学院毕业,工作半年便成为公司的业务骨干。在校期间,王腾获得了两项发明专利,多次在技能大赛获奖,毕业时,他从1000多名参评者中脱颖而出,获评工程师职称,接到多家公司抛来的“橄榄枝”。

王腾介绍:“我的论文是在实习期间完成的,学校和公司两个地方同时各给我安排了一个导师,公司还给我安排了一些相关的技术操作岗、程序编写等多岗位轮训。”

王腾说,到企业后能很快上手,和他在校就取得了工程师职称不无关系。作为试点,他所在的马鞍山学院2021年建立了“工程师学院”,探索在校毕业生专业技术资格的职称评审,评定级别包括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工程师等。安徽省马鞍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李怀东介绍,此次试点打破职称评审年限、能力和业绩的限制,更加注重毕业生实践和动手能力,更加注重学习实绩。

李怀东说:“我们组建了由高校、企业、政府相关专家组成的评审组,采取线下会审、集体评议、学校公示等方式,对公示没有异议的学生,再由我们颁发工程师、助理工程师、技术员等职称证书。”

“工程师学院”在培养人才方面,有哪些规划和不同?马鞍山学院校长李家新介绍,学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推动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大学一年级,开设工程导论、职业与行业认知等课程,加强专业理论学习;大学二、三年级,开设专业基础和理论、模块化实践等课程,指导学生参与学科竞赛、论文发表和专利发明,提升实践创新能力;大学四年级,结合企业生产科研活动,开展综合实践,把课堂搬进企业。

李家新说:“对学生来讲,他入校以后就有学习目标,引导他认真地学好专业知识,我们接下来的工作就是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工程师需要什么样的素质和能力,我们在学校能够尽可能地提前培养,让他们打牢基础,到了企业以后更早地得到认可,这样加速我们工程系列人才的培养,提高培养效率。”

马鞍山学院工程师学院建成了工业机器人、VR、非标自动化等一批实践平台,本地50多家规上企业与学院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开设冠名班、定向班,订单式培养人才。不过,试点也并非一帆风顺,由于在校生参加工程师职称评审,最重要的一项标准就是要到企业实训8个月。刚开始,一些企业对提供批量实习岗位,也存在一些顾虑。某半导体企业人力资源部经理熊丹丹坦言:“这些学生进入企业的同时,我们就要安排工程师去带教这些学生。同时我们还要拨一定的岗位出来,在一定程度上其实是影响了我们企业的工作效率。”

如何才能打消企业的顾虑呢?安徽省马鞍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李怀东说,人社部门牵头成立工作专班,通过几番沟通,让企业了解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企业培养、输送人才,同时还出台了相关激励政策。

李怀东表示:“对于企业和高校建立大学生实训和实习基地的企业,市里给予最高50万元的资金补助,来调动企业参与改革的积极性。”

目前,安徽已在3所高等院校建立“工程师学院”,展开在校毕业生专业技术资格职称评定。现在已有1478人获得专业技术资格,成为拥有学历、学位、专业技术职称“三证”的应届毕业生,工程师学院的毕业生平均就业率比其他毕业生高了近11个百分点。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赵忠表示,带着职称求职的背后体现的是高校对于产教融合的重视。

赵忠说:“产教融合肯定是一个教育改革的方向,尤其是这种应用性的学科,设立工程师学院可以更好地把人才培养和市场企业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适配起来。关键是用人单位觉得评职称这位同学他们愿意招聘,愿意雇用,觉得他相关的教育经历和实践经验得到了认可。具体到这次安徽省改革肯定是有意义的探索。”

如何让高校毕业生更快适应社会、融入职场,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招来就能用,这是企业的期待,也是人才培养的方向。值得注意的是,毕业就有职称,绝不能降低标准,而只是将评价体系前置。赵忠认为,要把实践能力培养的“切片”穿插在大学教育中,未来的职场才是职称含金量的试金石。

赵忠说:“职称改革也是一个不断渐进的过程,例如在很多单位,你评上职称后不一定能聘任你到这个岗位上,所以评和聘是分开的,学校评了职称以后,可能用人单位不一定认可,那就取决于评的职称有多大的公信力,质量好不好,归根到底还是教育部门人才培养要和社会经济发展相适配。”

来源:央广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