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两字,是刻在浙大人骨子里的。当“杭州小龙”科技新星频频抢占热搜时,世界都开始惊叹浙江大学这所百年学府的创新基因。
不仅引领科技创新,早在世纪之交,浙江大学便在社会创新领域埋下种子。两名本科一年级学生发起“千年环保世纪行”,骑自行车环浙江36天2000余公里,催生浙江首家民间环保组织“绿色浙江”,并用25年走出一条通向绿色地球之道。绿色浙江也成为浙江大学自1998年四校合并以来的第一个社会创业项目。
若问浙大师生何以将草根行动炼成“地球卫士”?答案或许就藏在这五重精神密码中。
>>>>时隔23年,绿色浙江重骑“千年环保世纪行”
求是力行:从“格物致知”到“知行战场”
2020年6月,浙江大学求是大讲堂,迎来了绿色浙江20周年公益盛典,最后一组出场的有一位名叫吴薇的资深媒体人。20年前,正是她在杭州日报下午版以《因为我想,所以我行动》为题,报道浙江大学一年级学生忻皓、黄金海想要骑自行车环浙江。
25年后,这篇文章的标题仍然是绿色浙江人最常提起的格言,诠释着师生共践的求是力行精神。这句话也深刻影响了绿浙秘书处小伙伴的工作风格,反应行动要“快”,做高效的行动者,想到就应该立刻去做,不能停留于口号。
知行常相须。创业初期,社会上对非政府组织理解不够,时任浙江大学党委书记张浚生多次站台、题词并亲自担任绿色浙江顾问,指导绿色浙江工作。25年来,浙江大学领导一路支持,在请社会各界理解支持绿色浙江同时,也帮助引导绿色浙江往正确方向发展。
今天的绿色浙江,凝聚了以创始人阮俊华和罗安程、王珏、苗青、陈丁江、唐建军等老师为代表的一批浙江大学师生的政治支持、人才支撑和精神支柱,他们深谙环保非纸上谈兵,应以“求是”为锚,让“格物”真正“致用”。绿色浙江秘书长的交接棒,也在2023年,从忻皓传到了同为浙大学子的董舒手中。25年来,绿色浙江有如江河奔涌终入海,知行合一自成川。
>>>>浙江大学党委书记任少波与“互联网+”全国金奖绿色浙江团队
小强大韧:草根的“蚂蚁雄兵”哲学
法国思想家德勒兹提出“块茎理论”——看似微小的个体,通过横向连接能爆发惊人能量。绿色浙江会员来自各行各业,公交售票员黄樟英,航运公司客运员张海芳,超市收银员高水娟,燃料公司运输员任国栋,解放军金萧支队交通员胡祥铭,杭州中策职高教师戚志坚……这些在基层的平凡人,都有着共同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并把梦想化为现实行动,或成为减塑达人,或成为民间河长,成为改变世界的小小力量。
绿色浙江生来就有“我是打不死的小强”的那股劲儿。在那个大部分人觉得“非政府组织”就是“反政府组织”的年代,绿色浙江创始团队历经十个月注册无门,后在坚持下获得团省委领导支持,创造性地以省级青年志愿者协会专业性分会获得合法身份。
25年间,绿色浙江经历风雨。缺钱就创造义卖筹资,缺资源就组织“抱团取暖”公益盛典,缺持续造血能力就不断尝试,慈善商店、自然体验园、科考研学、生态民宿……疫情时,绿色浙江下沉资源到乡村,打造百丈公益小镇。
>>>>助力打造百丈公益小镇
25年间,曾经的创会功臣相继离开,化作“无脚鸟”精神和价值观“责任、务实、感恩、坚持”的重要组成。93岁的绿色浙江会员钱希尧离开后,他的女儿钱良子用起了老爸的微信,继续参加绿色浙江。绿色浙江会员、德清春百合志愿服务队发起人周连海离开后,他的夫人池春华加入绿色浙江专职团队。绿色浙江,就是一条大船,有的是弄潮鼎新的小强大韧精神。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高翔在一篇SSCI文章中,用“撬动”这个词,来形容绿色浙江的工作智慧。比如,创新利用开放地理信息平台推动环境监督,让普通公众能够用手机把他们发现的污染及时报告,而他们则选择与省级环保监察部门联动,以推动地方环境污染案件处理。这也证明,草根无需妄自菲薄,只要找准社会痛点与政策风向的“共振频率”,便能以“蚂蚁雄兵”之姿,推动大船向前走,我自乘风破浪。
育木成林:从“种一棵树”到“再造生态”
对于传承这件事,绿色浙江有着自己的执念。2002年7月29日,首届浙江省青少年绿色营开营,38位营员中有1位小学生、12位中学生、17位大学生以及8位教师和记者。营员们共同走进钱塘江源头开化县,在乡村中认识农业和自然,在山水间寻找生态和水源,在钱江源建立绿色浙江首个生态环境教育基地。
从2002年到2011年,从开化到磐安、乐清、常山、温岭、奉化、龙泉、庆元……一场跨越十年、走访数十个乡村、影响300多位浙江青少年的绿色营,犹如绿色种子,小而伟大。今天,这其中很多人已经成为推动绿色浙江成长发展的重要力量。
2011年9月,绿色浙江首次组团参加在日本举行的亚洲六国儿童生态营,从此绿色营全面升级。此后的十余年的寒暑假期,数万名青少年参加绿色浙江组织赴国内外的“未来使者”可持续发展科考活动。天下与传承,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被融入在了“未来使者”这四个字的英文“Earth Successor”中。
当时只有10岁的德清男孩黄河,是2011年这次国际生态营活动的参加者。从那时开始,每年他都参加“未来使者”活动。转眼14年过去,“未来使者”项目获得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全球旗舰大奖,黄河也已经从英国纽卡斯尔大学攻读可持续发展硕士回国,并专职从事于绿色浙江可持续发展科普研学。
2018年起,绿色浙江开启“小河长”青少年护水计划,100余所学校数万名学生,参加巡河活动,成为学校边河流的守护者、讲解者,更是成为解决河流问题的畅想者。从民间河长到小河长,绿色浙江传递的是薪火相传的育木成林精神,绿色浙江的同龄人,已经开始成为绿色浙江新生的重要力量。
>>>>小河长在千岛湖
破界共生:编织“生态文明共同体”
2013年,在绿色浙江公益导师徐本亮的指导下,绿色浙江曾经做过一次重要的初心反思,绿浙人最后给自己的使命是“让更多人环保起来”。在这样的初心下,绿色浙江必须要打破壁垒、整合资源,成为环境治理这张社会网络中的“超级节点”。
环境问题涉及面广,需要解决问题各方互相间的连接,不过在现实中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在下缺少渠道,在上缺少动力。2014年,绿色浙江联合浙江电视台钱江都市频道发起“吾水共治”圆桌会,让职能部门、问题责任方、公民大众坐下来商量,让社会组织、专家学者、新闻媒体一起出主意,实现跨界圆桌对话、提出解决方案、营造共治氛围,而绿色浙江则扮演环境问题的调查者、圆桌会议的组织者、多元主体的联系者、处理结果的监督者。
比如,在蒋氏故里奉化,请相关部门和方门村的养殖户坐下来商量,让方门江的水从劣V类一跃到III类。在中国建筑之乡东阳,请相关部门和石材企业、社区代表坐在一起,推动石材企业整改,“牛奶河”卢三小溪恢复清澈。在安吉,请余杭安吉两地部门和村民代表坐下来,推动双溪长期跨境污水消失,两地签署互通水域联保联动工作机制。绿色浙江多元共治环境模式,也先后获得了长三角社会治理创新奖、中国城市治理创新奖。
随着跨界合作的增多,每年绿色浙江都会为最重要的合作单位送上“感恩杯”,这已成为这个草根组织颇具个性的互联文化。第一座“感恩杯”的颁发对象是浙江卫视新闻中心。
2013年,绿色浙江和浙江卫视新闻中心联合策划《寻找可游泳的河》大型新闻行动,连续推出136期报道和“横渡钱塘江”“问水面对面”特别节目,直接助力推动浙江省委做出“五水共治”的重大决策。二十天后,全省广播电视新闻协作会上,时任浙江卫视总监夏陈安亲自为绿色浙江颁发年度重大项目协作奖。一来一回间,不只是跨界秀恩爱,更是多元主体间的使命认同、美美与共。
绿色浙江运营浙江省科协资源环境学会联合体、杭州市科协乡村振兴学会联合体、浙江省高校科协联合体等资源型平台,推动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临时活动备案,牵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杭州专业区域中心秘书处工作,进一步增强了绿色浙江在跨界资源整合上的竞争力。绿色浙江以多元互联的破界共生精神,打破“环保圈”的自闭性,让政府、企业、国际力量、学者、媒体在生态议题上“破壁交融”。
>>>>2023年第七届全国净滩公益活动
长期主义:时间是最好的合伙人
一个长期主义的组织,总能做点出格却也有点浪漫的事情。2013年,绿色浙江为纪念其省级注册的浙江省绿色科技文化促进会成立,在遥远至180光年以外的太空里,购买命名了一颗星星,叫做“Green Zhejiang”。
阮俊华后来在一次演讲中讲述了做这件事的原因。总有许多人认为我们傻,我们却选择做正确的事情,因为天上总有颗星星在看。180年后,人不在了,会场不在了,但今天绿色浙江人所做,那颗绿色浙江星刚刚看到。
绿色浙江愿做长期主义者,也愿做一个看得见未来的组织。2020年,绿色浙江资助两位在英国留学的浙江籍留学生参加格拉斯哥联合国气候大会COP26,从此以后,绿色浙江勒紧裤腰带,也要持续支持海外浙江籍青年参加国际环境会议。这一行动,像极了25年前,温州企业主陈明志赞助浙江大学“千年环保世纪行”从而催生绿色浙江。
2022年9月,曾受资助的剑桥大学气候学硕士姚沁田,选择来到绿色浙江工作,如今她已成为绿色浙江国际项目负责人,还化身“小爬”和绿色浙江美国员工阳离子一起,拍摄走访浙江低碳科普片。
绿色浙江25年坚守印证,伟大事业从不在掌声中速成。绿色浙江连续14年组织钱塘江海塘彩绘,累计参与超6万人绘制14.1公里,连续9年组织为地球朗读,连续15年组织“同一条钱塘江”行动,连续25年组织孩儿巷98号元宵传统文化活动……
在“赚快钱”成为集体焦虑的今天,绿色浙江用25年诠释了静水流深的长期主义精神,诠释出《道德经》中的“大器晚成”——真正的改变,往往藏在“慢变量”中。
>>>>中华环保联合会授予绿浙创始人纪念章
绿色浙江的故事,就是平凡人改变世界的初心和坚守。站在“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的历史节点回望,绿色浙江的25年恰似钱塘江潮——起于青萍之末,终成澎湃之势。
绿色浙江的故事,不仅是浙江公众参与生态环境的历史,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微观叙事。当求是精神遇见生态文明,当青年理想融入国家战略,便催生出改变山河的伟力。
绿色浙江的故事告诉我们:最动人的绿色,不在山水之间,而在万千凡人持之以恒的守护里;最伟大的工程,不是钢筋水泥的堆砌,而是代代相传的精神接续。正如那颗“绿色浙江星”,此刻正在宇宙中默默前行,等待180年后的人类仰望星空时,看见我们这个时代倔强闪烁的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