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光环下的“叛逆选择”:教育的意义远超金钱
清华大学硕士毕业的黄佗,曾是旁人眼中的“天之骄子”——手握腾讯、国企、选调生等优质offer,年薪轻松碾压多数同龄人。
然而,他最终选择了一条“非典型”道路:扎根成都新川外国语学校,成为一名高中数学老师。
“在腾讯实习时,凌晨1点下班是常态;做卫星科研,项目说砍就砍。但教书不同,你的一堂课可能改变一个孩子的一生。”
面对“清华毕业当老师是否浪费”的质疑,他坦言:“钱够用就好,但成就感无法用数字衡量。”
从“扫地僧”到清华逆袭:用奋斗诠释“人生算法”
黄佗的成长轨迹充满“逆袭”色彩:
高考普通一本,却凭执着考入清华读研。
备考时白天做科研助理,晚上自学到深夜,半年攻下最难的“数学一”;
跨专业挑战,主攻机器人导航算法,通宵写代码是日常,却以勤补拙,获清华优秀社工奖;
职业试炼场,辗转深圳、北京,涉足互联网、车企、卫星等领域
最终在导师点拨下悟出:“传递知识比创造技术更让我热血。”
课堂里的“清华精神”:认真,是唯一的捷径
成为教师后,黄佗将清华人的极致态度注入教学:第一节课试讲10遍,空教室模拟突发状况,向退休名师请教细节。
“虽然我并不是从小就立志从事教师职业,但我特别理解教师责任的重要。”
成为成都新川外国语学校的老师后,他守护“慢热型”学生,为焦虑新生开解心结,为后进生免费补课,新川外国语学校的学生们,不仅对他的求学生涯感兴趣,对他的课堂更是大加赞赏!
“数学题是永远做不完的,黄老师是在教我们方法。”
教育的双向奔赴:成就学生,也照亮自己
教师节一张手写贺卡、学生一句“我将来也想考清华”,让黄佗感受到“被需要的幸福”。
他这样定义成功:通过三尺讲台,一块写满粉笔字的黑板,再培养出一届又一届的清北学子,让名校的光芒,也传递到自己的学生身上。
“成都虽然是省会城市,但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有天然的劣势,同学们大多以一本为最终目标,我想鼓励他们去看更大的世界。”
在黄佗身上,名校学历不是光环,而是责任;高薪offer不是诱惑,而是参照。他的选择印证了一个真理:人生最优解,从不在世俗赛道的终点,而在热爱与价值的交汇处。
正如他对学生所说:“若你决定灿烂,山无遮,海无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