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姬薇

2月22日,第二十一届国际络病学大会在上海拉开帷幕。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教授在会上致辞时指出,络病理论是吴以岭院士经过40余年守正创新、砥砺研究而成,在理论创新、药物研发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通络药物系统干预心血管事件更成为了中医药临床疗效高级别证据的典型案例。

“当今时代,中医药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随着人们对健康需求的不断提高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中医药学的整体观、辨证论治的理念和独特的治疗方法,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认可。”中华中医药学会会长于文明表示,络病学是中医药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学术传承创新的典范。


络病理论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首次提出“络”的概念,历经张仲景、叶天士等古代医家传承,却因技术局限未能形成系统理论。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以岭历经40余年研究,系统构建“络病证治”“脉络学说”“气络学说”三大理论框架,《络病学》教材已在国内外40余所医学院校开设课程,络病学科被列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

据介绍,在络病理论的指导下,遵循“以临床实践为基础,以理论假说为指导,以治疗方药为依托,以临床疗效为标准”的创新中药研发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通心络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研究,在《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上发表,展现了络病理论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方面的特色优势,其后发表的芪苈强心治疗心衰的研究也成为中医药研究的标志性成果。

“作为医药卫生和中医药工作者,我们深感责任重大。”张伯礼院士指出,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中医药转型升级,赢得患者信任和市场认可。他提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国家数据局印发《关于促进数字中医药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用3至5年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融入中医药全链条,“这是中医药发展的大势所趋”。

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医药责任在肩。“今年我们启动了现代中医药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工程。”张伯礼强调,该项目完成后,将培育出一批超过10亿元的中药大品种,同时建成具有现代科技水平的数字制药的生产线,使中成药的产业价值、科技价值、市场价值大幅度提升,形成现代中药新质生产力,创新核心技术体系,打造以新质生产力为特征的中药龙头产业,实现传统中药产业的升级换代,把它做大做强。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