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中证道。——唐泪」

以“魔”字相赠。

不讳言,这实在是一种“词穷”的表现。

在表演而论,入戏有多深、如何在脑内百转千回、如何走完一个角色的一生,又是如何,在燃烧自己的情感与精神?

演员并不是在表演,而是追寻另一人生,语言就已然苍白。

恰如郑丹瑞去看《临时劫案》,除了不见郭富城,只有“梅蓝天”之外,更谓其,在“演戏成魔”之路。

“戏魔”,就是郭富城。

而当港影衰微,“戏魔”前路如何?



说起演员郭富城。

总能激起“哇”声一片。

一面来讲。

三个香港一番票房年冠、一次打破香港华语片影史票房纪录和三部主角作品在内地破十亿票房,以及三个“三金影帝”权威奖项。

这是过硬的巨咖标准。

再者,他以仅六十余部总作品量,就可呈《风云雄霸天下》、《寒战》、《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和《无双》这四部顶级商业片,又可列《父子》、《最爱》、《浮城大亨》和《踏血寻梅》这四部厚重文艺之作。

更有若《赤脚小子》、《三岔口》、《C+侦探》、《白银帝国》、《杀人犯》、《道士下山》、《破·局》和《临时劫案》等作,电影未必无懈可击,却演技如龙。

另一面,就“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无论番位、奖项,还是商业票房、演技和地位等等,总会有人“呲牙”而论。

但其实,演艺圈恰如一场“养蛊”,而郭富城其人,则正是那个,经岁月沉淀、于千军万马中杀出来的“真王”。

他跨山海而来。



而时至今日。

香港电影的下行和资源枯竭之势,一眼可见,曾经鱼跃鹰飞的香港影坛,则有演员梯队断层之叹,当下能独当一面的电影人,仍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崛起的那批人。

这实在让人颇为无语。

更要问一句,香港演员,尚有戏拍否?

上一次开机的《临时决斗》,是古天乐的电影,已经上映了,再上一次开机的《侦战》,也是古天乐的电影,拍毕待映,再往前推,是吴彦祖、刘俊谦和吴慷仁主演的《寒战1994》。

还有吗?

谢霆锋正在拍《镖人:风起大漠》,郭富城则现身内地,或做“催债佬”,不过尚未官宣。

另有新闻,指郭富城电影《无名指》,参选荷兰亚洲电影节。

不过这已经是两年前开机的电影了。

系郭富城自己“组局”。



也很有趣。

所谓“戏魔”郭富城的前路,或就要应在这部电影上。

转头再看当下此时。

不但香港电影资源枯竭,前路渺茫,香港那批屹立数十年不倒的演员,尽皆非但早就过了巅峰之年,更尽数垂垂老矣。

比刘德华、梁朝伟和甄子丹三人要略年轻的郭富城,也已经将届六十岁。

纵然在样貌、体能的保持上,放眼整个娱乐圈,都可谓一骑绝尘,却不可否认,他始终不再是巅峰盛年那个郭富城了。

戏路会不断变窄,适合的角色也会逐日更少。

这当然是世间常态。

但很显然,郭富城还并没有演“够”,他对电影世界的热忱,一如既往,也仍在欲图探索更多,包括角色类型、表演空间及更多的“第二人生”。

比如最近一次电影中亮相的“杀人王”,以及上一次的“梅蓝天”。

都可以看到诸多表演上的细节,以及超常的想象力。

当真戏味爆棚。



没演“够”怎么办?

不计报酬提携新人导演之余,或应如上文所言,该自己投资“组局”,尝试更深入去掌控一部电影。

笔者在此,想要重提一句“旧话”。

当郭富城从偶像阵营一步跨出,舍弃商业片的浮华,一心打磨演技的时候,有不少人认为,这不是什么正确的选择。

因为,有种常见的观点认为,演技并不能转换成商业价值。

毕竟,你有没有见过哪个演技派演员,能担得起商业大制作,并拿到极高片酬?

似乎有理。



但这是一种认知上的误区。

单纯的演技派,当然没法和偶像派的商业号召力相提并论,影迷虽然热衷于探讨和评判演技,却通常并不是因为演技这一要素买票入场。

商业娱乐与偶像明星,才具有号召力。

然而换个思路,当偶像有了真正的表演实力,会发生什么?

很简单,演技会转换为商业价值。

所以当郭富城从《三岔口》、《父子》,一路经《C+侦探》、《白银帝国》、《杀人犯》到《最爱》和《浮城大亨》,就早已不是昔年那个“偶像”。

一遇《寒战》,再遇《无双》。

“偶像”与“演技”相合,就代表着“出好片”的能力。

笔者深以为然。



而尤其到了当下之境。

“现象级”巨星郭富城,携早已大成的演技,或更有难以揣度之威。

可拭目待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