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划定红线与禁区,不允许城镇居民到农村购买农房、宅基地,不允许退休干部到农村占地建房。这本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且正确的政策,然而,却遭遇部分人的质疑。
这些质疑者认为农村有大量闲置房屋,允许买卖流通才有助于乡村振兴。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有理。毕竟,若能将闲置资源转化为资金流入农民口袋,看起来是一件美事。据不完全统计,在某些地区农村闲置房屋比例高达百分之二十以上,这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数字。可他们却忽略了背后隐藏的巨大风险。
农民与宅基地、农房的关系,绝非简单的买卖关系。宅基地是农民在农村的栖身之所,是他们最后的退路。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仍有相当比例的农民收入处于中低水平,在城市购房对他们来说遥不可及。如果允许他们随意售卖宅基地和农房,一旦失去这些,又没有能力进城买房,那农民将面临无家可归的境地。这就好比一个人在过河的时候,把唯一的桥拆了,却发现自己还没有到达对岸的能力。
从另一方面来看,城镇居民和退休干部,他们的经济实力往往较强。一旦放开购买限制,就像打开了一道洪水的闸门。他们可能会大量涌入农村购买宅基地建房,把农村当作度假休闲的场所。这看似能给农村带来一时的资金流入,但长远来看,却是对农村根基的一种破坏。原本宁静的乡村会逐渐被“外来者”占据,而真正的农民却失去了自己的家园。原本充满生机的农村可能会变得毫无人烟,只剩下一些供城里人玩乐的“空壳”建筑。
乡村振兴的真正内涵,不是简单的资金流入和房屋买卖。它需要从提升农村的产业水平、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传承农村的文化等多方面入手。就像一些成功的乡村振兴案例,通过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让农民在自己的土地上就能增收致富,而不是靠变卖宅基地。
我们必须明白,中央划定的红线是为了保护农民的根本利益,是为了让乡村振兴能够可持续地发展。这一政策就像农村发展道路上的一盏明灯,指引着正确的方向。我们不能被短期的利益所迷惑,要看到农村长远的发展和农民的未来。只有坚守宅基地红线,让农民牢牢守住自己的家园,才能在这片土地上培育出真正的乡村振兴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