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省委书记刘宁、省长王凯带队调研许昌民营经济,一张会议照片意外出圈: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坐在书记和省长中间,森源集团董事长楚金甫位列3号位,而许昌市委书记、市长则坐在两侧记录。这种座次安排在中国政治语境中极为罕见——企业家成了主角,官员成了“配角”。
更耐人寻味的是,这场座谈会连桌签都没摆。网友调侃:“这才是真·务实!不搞形式主义,直接让干实事的人说话。”官方解读则更深刻:这是对企业家奋斗精神的礼赞,更是河南“民营经济强则河南强”战略的具象化表达。
二、从“不愿扩张”到高调入郑:胖东来为何突然转向?
就在座谈会次日(2月23日),胖东来官宣进军郑州,首店选址高铁东站商圈,计划2026年元旦前开业。这与其创始人于东来早年“不扩张”的坚持形成鲜明对比——他曾因“郑州房价高,员工买不起房”拒绝省会市场。
转变背后有三重推力:
- 政策背书:省委书记调研时明确要求“将商超红变成满城红”,许昌市已出台文件要求全市对标胖东来服务理念;
- 战略升级:郑州首店定位“艺术特色超市”,5.17万㎡综合体涵盖超市、餐饮、图书等业态,瞄准高铁枢纽的全国流量;
- 行业破局:胖东来2024年销售额近170亿元,帮扶永辉等案例已验证模式可复制性,此时入郑可倒逼本地商业升级。
三、政企联手的深层逻辑:河南需要什么样的经济生态?
这次调研中,与胖东来同台亮相的还有假发巨头瑞贝卡——这家占据全球20%假发市场的隐形冠军,同样是河南民营经济的标杆。官方选择这两家企业释放明确信号:既要“网红经济”带动消费,也要“硬核制造”夯实根基。
而胖东来的特殊性在于,它早已超越商业范畴:
- 服务标杆:退货不问理由、员工“不开心假”、免费改裤脚等细节,被称作“零售业海底捞”;
- 文化符号:许昌胖东来门店日均客流超景区,买茶叶需摇号,成为城市旅游名片;
- 治理样本:其“高工资+股权激励”模式,让基层员工月薪过万,破解了零售业用工难题。
四、争议与挑战:当“网红超市”遇上省会江湖
尽管有高层支持,胖东来入郑仍面临三大考验:
- 虹吸效应:网友戏称“胖东来开业日,周边商超闭店时”,如何避免恶性竞争?
- 成本压力:郑州房价、人力成本远超许昌,高福利模式能否持续?
- 舆情风险:此前“红内衣检测风波”让企业疲于应对,省会市场放大镜效应更强[^用户补充]。
但于东来的回应彰显底气:“我们要做良性竞争的推动者,让消费者成为最大受益者。”
从“座位排序”看河南改革决心
这场政企互动给全国上了一课:当官员甘当“服务生”,让企业家站C位,释放的不仅是发展信心,更是刀刃向内的改革勇气。正如网友评论:“与其天天喊优化营商环境,不如学学河南怎么用行动给企业撑腰。”
胖东来的郑州故事才刚刚开始,但它已揭开中原商业变革的序幕——这里要培育的不只是一家超市,更是一个“政府敢放手、企业敢创新、百姓得实惠”的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