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0月,一个名叫田家英的26岁小伙子经胡乔木的介绍,来到了毛主席的身边。此时正是解放战争胜利的前夜,毛主席的工作非常繁忙,需要增加新的秘书。此后若干年,田家英成为毛主席最著名的秘书之一,官至中办副主任。
田家英,1922年出生于四川成都,他的童年凄苦贫困,3岁丧父,9岁丧母,11岁因家贫被迫辍学,到哥嫂家的药铺当学徒。
少年田家英并未被眼前的困境打倒,辍学之后,他凭借一本字典,通读了《资治通鉴》、《史记》等古典名著。当时田家英在自己的床头写了一副对联:走遍天下路,读尽世上书。可见其志向和抱负。
从13岁起,田家英就在当地的报刊杂志上不断发表诗歌文章,很快获得名气,成了人们口中的“神童”。
1937年,15岁的田家英来到延安,次年入党,此后在陕北公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宣部工作。期间,他因为一篇发表于《解放日报》的《从侯方域说起》的杂文引起了毛主席的注意,由此成为毛岸英的历史、语文老师。
在成为毛主席的日常秘书后,田家英为毛主席承担了诸如起草文件、下乡调查、处理信访、保存存折、整理图书等工作。
除此之外,田家英还是毛主席的“读书秘书”。比如1961年的一天,毛主席突然来信询问“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出自何处,田家英稍加搜寻,就确定了这两句出自明代诗人高启的《梅花九诗》。
1954年,田家英出任中办副主任一职,负责秘书室的工作。此后,他参与了许多重要文件的编辑,比如《毛选》、《宪法》,以及毛主席在八大上的开幕词等等,这是田家英在历史上的重要贡献。
1962年初,毛主席派田家英组织一个调查组,到湖南调查,了解《六十条》的执行情况和问题。在这次调查中,田家英的思想发生了一个很大的变化。
1961年3月的广州会议期间,田家英是反对包产到户的。当时他给毛主席写信,说了他了解到的安徽某地一些孤儿寡母在实行包产到户后无依无靠的生活,写道:工作是我们做坏的,在陷入困难后,“又要实行什么包产到户,把一些生活上没有依靠的群众丢开不管,作为共产党人来说,我认为良心上过不去。”
他在信中还说:“为了总结经验,包产到户作为一种试验是可以的,但不能普遍推广。”
然而,时隔一年之后,通过这次湖南的实地调查和研究,田家英的思想起了变化。回到北京之后,田家英在中南海向毛主席系统地陈述了自己的意见和主张,认为现在可以搞包产到户和分田单干,“等生产恢复了,再把他们重新引导到集体经济。”
这期间,毛主席静静地听着田家英的发言,一言不发,等他说完后才问道:“你是主张以集体经济为主,还是以个体经济为主?”田家英听后一下愣住了。
接着,毛主席又问:“这是你个人的意见,还是有其他人的意见?”田家英回答:“是我个人的意见。”毛主席听后没有再说话。
这次谈话之后,田家英曾向毛主席提出,想离开中南海去当县委书记,毛主席不同意,因为在工作上他还需要田家英这个助手。
时间很快来到了1965年底,这一年,毛主席在杭州召集“秀才们”开会,期间毛主席谈到了戚本禹的的《为革命而研究历史》和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这两篇文章。
田家英在整理这段谈话计划的时候,删除了其中的一些话语。其实,这并不是他个人的意见,而是和胡绳、艾思奇等同志讨论后的结果,但是,这件事后来被关锋告了密,给田家英带来了很大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