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现阶段我国农村存在高额彩礼的现象,这种现象早已成为许多农村家庭沉重的经济负担。
在一些地区,农村适龄男青年找对象结婚的代价不断加大,其中的一大原因就是给女方的彩礼(或聘礼)金额不断攀升,甚至出现了“一动不动”和“万紫千红一片绿”等说法。“一动不动”指的是汽车和楼房,“万紫千红一片绿”则是1万张面值5元的人民币(意思是5万元)、1000张面值100元人民币和一堆面值50元的人民币,总额大致是18~20万。
但实际上这都已经是以前的行情了。据说华北多省部分农村地区的彩礼已经涨到了25万以上,再加上房子、车子等附加条件,结个婚可能要花掉130万左右。而江西省及其附近地区则更甚。在我国其他一些地区,彩礼也普遍在6万到30万不等,并且还有持续上涨的趋势。
高额彩礼背后有多种原因,其中主要原因有三个:
一是农村适婚人群男多女少,性别比例失衡;
二是传统观念影响,认为彩礼是男方家庭经济实力的象征;
三是攀比心理作祟,认为彩礼越高越有面子。
然而,高额彩礼不仅加重了男方家庭的经济负担,也给新婚夫妇增大了经济压力,而且还导致很多年轻男女自由恋爱却无法结婚,这种现象还可能引发家庭矛盾和社会冲突,影响婚姻的稳定性和社会的和谐。
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国在今年2月23日出台一号文件《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推进农村高额彩礼问题综合治理,改善这一现状。这次国家一号文件瞄准农村高额彩礼问题,也说明这在高额彩礼整治上要下大决心治理了!
据《央视新闻》《新华网》等媒体2月23日的报道,其中讲到该文件明确提出: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推进农村高额彩礼问题综合治理,发挥妇联、共青团等组织作用,加强对农村适婚群体的公益性婚恋服务和关心关爱。加大对婚托婚骗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持续整治人情攀比、大操大办,等等。
但实际上这个问题并不容易解决,因为定亲彩礼这种做法由来已久,要打破传统并不容易。毫不夸张地说,解决农村高额彩礼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从经济、文化、法律、社会等多维度切入,综合施策。本文以下内容将结合现实问题与文件精神,分析原因试着提出具体解决方案:
一、根源剖析:高额彩礼的深层原因
1.经济因素:农村经济落后,女方家庭将彩礼视为“经济补偿”或养老保障。
2.性别失衡:男多女少加剧婚姻竞争,男方被迫以高彩礼“竞价”。
3.文化惯性:攀比心理、面子文化、宗族传统等固化陋习。
4.社会保障不足:农村养老、医疗等保障薄弱,女方家庭担忧未来风险。
5.中介推波助澜:职业媒人、婚介机构为牟利而故意哄抬彩礼数额,在这一陋习上起了很大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6.婚托婚骗的刻意欺诈:一些人将婚姻视为牟取私利的工具,这种行为不仅伤害了个体,也破坏了社会的信任体系,并且总会刻意抬高彩礼数额。
二、综合治理:七大具体措施
1.法律约束与村规民约结合
★立法规范:地方出台《婚俗改革条例》,明确彩礼上限(如不超过当地人均年收入3倍),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
★村规民约:由村委会牵头制定彩礼限额细则,纳入“红黑榜”公示,对违规家庭取消评优、集体分红等福利。
★司法保障:法院设立“彩礼纠纷绿色通道”,支持女方返还超额彩礼(参考《民法典》第1042条)。
案例:甘肃定西规定彩礼不超过5万元,婚宴不超过20桌,70%行政村建立“红白理事会”监督执行,彩礼均值下降30%。(这一方式很有可能被大力推广)
2.经济赋能与保障兜底
★产业扶持: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增加女性就业机会,提升家庭收入,降低对彩礼的依赖。
★社会保障:扩大农村养老保险覆盖,推广“女儿户养老补贴”,缓解女方家庭后顾之忧。
★金融支持:设立“零彩礼家庭”创业贷款优惠,鼓励年轻人自立。
3.宣传教育与榜样引领
★舆论引导:通过短视频、乡村广播等传播“低彩礼幸福家庭”案例,制作反攀比公益广告。
★文化替代:推广集体婚礼、旅行结婚等新风尚,政府为简约婚礼提供场地、证婚等服务。
★教育渗透:中学大学开设婚恋观课程,培养性别平等意识。
案例:河南兰考每年举办“零彩礼集体婚礼”,参与者可获家电补贴,带动周边县市效仿。
4.社会组织深度参与
★公益性婚介:妇联、共青团组建“红娘志愿队”,建立未婚青年数据库,组织联谊活动,减少职业媒人操控。
★心理疏导:针对大龄青年及家庭提供婚恋心理咨询,破除“剩男焦虑”。
★监督举报机制:开通“高额彩礼举报热线”,打击婚托、婚骗及媒人抽成乱象。
5.性别平等与女性赋权
★教育平权:保障农村女孩受教育权,职业教育中增设女性技能培训(如电商、手工艺)。
★权益保护:严惩因彩礼纠纷引发的家庭暴力,支持女性财产继承权。
★榜样塑造:评选“乡村振兴女性带头人”,提升女性社会地位。
6.移风易俗配套改革
★殡葬改革:建设公益性公墓,推广生态葬,降低“厚葬薄养”导致的代际剥削。
★文化净化:整顿低俗婚闹、封建迷信演出,扶持健康文艺团体下乡。
★宗祠管理:引导宗族组织参与婚俗改革,将“低彩礼”写入族规。
7.长效监督与激励机制
★政绩考核:将婚俗改革纳入地方政府乡村振兴考核指标。
★动态监测:统计局增设“农村婚嫁成本”抽样调查,定期发布预警。
★奖惩并举:对低彩礼示范村给予项目资金倾斜,对问题突出地区约谈问责。
三、预期成效与挑战应对
★短期(13年):遏制彩礼攀升趋势,婚嫁诈骗案件下降50%以上。
★中期(35年):形成区域性新风尚,彩礼均值回落至合理区间。
★长期(5年以上):重构乡村婚嫁文化,实现“婚姻自由”与“男女平等”。
★挑战应对:警惕“变相彩礼”(如要求购房、购车)等规避行为,需动态调整政策;避免“一刀切”激化矛盾,尊重地区差异,注重柔性引导。
其实,高额彩礼本质是发展不平衡与性别不平等的缩影。唯有通过经济赋能、文化重构、制度保障“三轨并行”,才能根治这一顽疾,推动乡村从“物质振兴”迈向“精神振兴”。
消息来源:《央视新闻》2月23日报道《中央一号文件: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推进农村高额彩礼问题综合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