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2》票房破130亿,麻烦来了。
一位自称北大毕业的宝妈,公开吐槽哪吒,称自己绝不会带孩子去看。
理由是,她觉得价值观不对,不是每个人都是生活的主角,哪吒的我命由我不由天,是个人英雄主义,很多人的人生都很普通,要学会接受现实。
这位宝妈还表示,她听说导演饺子啃老3年半,才创作出了作品,生活中哪有那么多幸运儿。
她不想让孩子去看,觉得哪吒就是个人英雄主义,提出的我命由我不由天,是对传统的叛逆。
在生活中,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能够出人头地的非常少,难道就因为普通,就不好好生活吗?
她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接受普通,而不要追求个人英雄主义。
听了这位宝妈的观点,我忽然想起申公豹的那句话:“人心中的成见,犹如一座大山,任你怎么努力都无法撼动。”
这位宝妈都没有看过《哪吒2》,就凭道听途说,给这部电影做了判定,你说是不是偏见?
换位思考,我理解她对孩子的爱护,但真正的爱是引领,而不是全方位的保护。
如果我是宝妈,我会带孩子去看电影,然后跟孩子一起探讨电影情节,喜欢的可以记住,不喜欢的地方,也可以规避。
毕竟人无完人,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称作完美,但这不影响我们欣赏作品的优秀。
如果你连看都不看,就从心底拒绝,甚至还代替孩子做决定,那真的就是太有成见了。
咱就说,你在家可以控制孩子,难道孩子去学校,就不会被同学影响吗?
同学们都在讨论哪吒的情节,他什么都不知道,还大声说不该去看,试想一下,他在同学中会有什么样的处境?
生活中,这样的家长太多了,他们自以为很懂教育理念,试图用自己的观念影响孩子。
其实这样的做法本身就有问题,你养育孩子,是要让孩子成为孩子,而不是复制你的人生。
人的成长,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允许试错。
一个很少犯错的孩子,等他走入社会,也会把这些错误一个个补回来。
既然说哪吒,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哪吒到底适不适合孩子看?
第一,饺子的创作,背后有母亲的支持。
饺子从学校出来后,由于痴迷动漫,确实关起门创作几年。
他不是啃老,而是母亲无条件的托举。
所谓啃老,是在家躺平,完全依靠老人生活,饺子导演自然不是,他只是需要长一点的时间,来完成作品。
而他的母亲,从来没有不耐烦,还经常跟亲戚夸奖:“我儿子设计的东西可有意思了。”
你看,这就是境界的区别。
优秀的母亲不会去干涉儿女,而是在背后默默支持。
第二,哪吒的经历。
剧情里亲情的部分很浓。
比如哪吒遭遇天劫时,父亲李靖情愿一命换一命,来保护儿子。
还有哪吒被下穿心咒时,母亲不在乎他身上的刺,直接将哪吒抱在怀里。
这些其实都在阐述,父母无条件的爱,是孩子勇闯世界的动力。
为什么敖丙明明是灵珠,却总是带着抑郁的表情?
这就是家庭环境的不同。
敖丙出生后,就背负着重振家族的重担,父亲给他的万鳞甲,取用每条龙身上最硬的鳞片。
家族的期望,给敖丙带来了很大压力,要不是遇到哪吒,他很可能就长偏了,变成一个申公豹那样不择手段的人。
从这个对比,就能看出孩子成长的区别。
哪吒虽然是魔丸,但他拥有了父母的爱,就成为一个很有爱心,也很勇敢的人。
而敖丙一直被教育要好好学习,反而能力不如哪吒。
生活中,那些把孩子学业看得很重,一心想让孩子考重点大学的人,在孩子身上寄予了太多期望,他们不敢让孩子走一点弯路。
哪怕孩子对某件事有好奇心,只要家长觉得会影响学业,也一定会阻拦。
就如这位宝妈,不过是一场电影,就上升到孩子的教育,我就不信,孩子看了哪吒,真的会有什么影响?
如果说影响,那也是多了努力的动力,有了敢拼一把的精神。
所以,哪吒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宝妈的想法,她的偏见,让自己无法接受外面世界的改变,还抱着固有思想,想塑造一个优秀的孩子。
等孩子长大后会发现,世界变化太大了,书本上学的知识,真的不够用,而生活真正需要的,恰恰是敢于创新的精神。
可惜,这一点被他母亲早早给遏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