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荀超 实习生 李俊儒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2月23日,在这个诗意的早春时节,一场关于饮食文化的盛会——《中国历代饮食文化典籍丛刊》首发式暨川菜发展与饮食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四川旅游学院举行。现场,多位专家学者、业内人士齐聚一堂,为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出谋划策。


活动现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饮食与礼仪紧密相连。从古代的祭祀仪式到现代的家庭聚餐,每一个场合都有着特定的饮食礼仪规范。这些礼仪不仅体现着对长辈的尊敬、对客人的热情,更反映出中华民族崇尚和谐、注重秩序的价值观。”在丛刊主编、四川旅游学院校长王川教授看来,《中国历代饮食文化典籍丛刊》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的一次全面梳理和深度挖掘,旨在“辑录包括中国传统烹饪文化典籍在内之更为广泛的中国历代饮食文化经典文献,力求全面系统地反映中国历代饮食文化之全貌,以期读者能对中国丰富的饮食文化有整体的了解。”

据介绍,该丛刊共甄选辑录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典籍文献近百种,细分为综合类、食谱类、茶类、酒类、谱录类、食疗养生类、农书类、类书类、荒政类、盐法志类等数种,依作者与版本时代先后排序。2025年2月由北京燕山出版社正式出版,全套共100册。


丛刊

“丛刊的出版,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诸多具体且深远的影响。在学术研究资料方面,它提供了全面且权威的一手资料。还促进了研究方法的创新,它将众多不同类型、不同时期的典籍汇聚一处,为跨学科、跨领域研究提供了可能。从学科发展角度来看,这套丛刊推动了饮食文化学科体系的完善。”王川认为,“丛刊的出版发行不仅为饮食文化的保存提供了一个坚实的载体,可以有效地避免饮食文化瑰宝的佚失,且有助于提升大众对饮食文化的认知和传承意识。同时,丛刊面向海内外公开发行,为世界了解中国饮食文化打开了一扇窗口,促进了中外饮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西南民族大学教授赵心愚、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朱丹枫、省社科院研究员李明泉、巴蜀书社原总编辑侯安国等也出席了此次活动。他们认为,该丛刊为饮食文化研究提供了全面且权威的一手资料,有力推动了研究方法创新,完善了饮食文化学科体系,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义非凡。学术讨论环节上,与会专家学者还围绕川菜发展与饮食文化展开热烈探,从不同角度分享自己的独到见解,为川菜的传承创新以及饮食文化的深入研究提供新思路。

图据四川旅游学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