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的福州南街

一群妆容精致的年轻人行走在街头

引人注目的是

不少人手里都抱着可爱的娃娃

“每次出门我都会挑一个棉花娃娃带在身上”“现在每个月都会给娃娃买好几套衣服,花掉工资的七分之一,可我都不舍得买”……这个曾经属于孩童的玩物,正在榕城年轻群体中掀起一场“治愈系消费”浪潮。

“养娃”求治愈

福州出现“娃圈”

虽然才毕业,但是

在福州软件园一家企业工作的黄靖

已经是三个娃的“娃妈”了

这些“娃”穿着她亲手钩织的毛衣

背着迷你小包

包里装着更迷你的配饰,可爱极了


黄靖的“娃”,全称叫“棉花娃娃”,是用人工棉花做成的毛绒玩偶,一般为5厘米至40厘米高的人形玩偶,以20厘米最常见,讲究脸部刺绣的精细与丰富,能通过五官识别出表情与状态。

这种看似简单的毛绒玩具,现在深受“90后”“00后”等年轻群体的喜爱,形成了独特的“娃圈”:设计娃娃和养娃的人被称为“娃妈”,“ee”是“姨姨”的缩写,是“娃妈”之间的称呼,“裸娃”指一买来就没有衣服的娃娃,“私生”指联系工厂制作一个只属于自己的娃娃……


买到“裸娃”后,“娃妈”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DIY——搭配假发、发饰,挑选衣服、鞋子和包包,然后带着自己独一无二的娃娃进入“晒娃”阶段。

“娃妈”或是带着娃娃出行,或是布置专属场景,给娃娃拍照,另外,“娃妈”们也会经常聚会,交流心得。

情感消费崛起

推动“棉娃”走俏

这些被称为

缩小版人形玩偶的“棉花娃娃”

为什么会受到热捧

在黄靖看来,棉花娃娃有着一种陪伴属性。每天工作之余,黄靖时不时地摆弄她们一下,聊聊天。而出门逛街时,黄靖更必须带上她们,和自己的“娃圈”同好交流。“它们不是玩具,更像是我生活中的伙伴。有时候我会给它们拍照并分享给朋友,感觉它们像是我的心情代言人。”黄靖说。


同为“娃妈”的福州大学大二学生郭瑶瑶对此深表认同,“棉花娃娃火起来的一个原因,可能是小时候喜欢给芭比娃娃换装的我们长大了,会把这种情感带入到消费倾向之中。毕竟购买棉花娃娃的大部分都是女性,而每个女孩心里都有一个公主梦。”对她们来说,棉花娃娃拥有一种长链路的乐趣——从挑选娃娃、打扮娃娃、为娃娃赋予意义,再到基于棉花娃娃的社交、在社交平台上产出内容,每个环节的反馈都会带来一定的满足感与治愈感。

乐为情绪“买单”

“可爱经济”升温

23日下午,在福州东百中心的

一家潮玩集合店内

棉花娃娃专柜前人头攒动

年轻消费者们正仔细挑选

心仪的娃娃及配套服饰


记者看到,娃娃价格均在200元以上,娃衣价格则在100元左右。店员告诉记者,棉花娃娃当下非常受年轻人欢迎,“有的联名IP款一经推出,便会被抢购一空,现在只剩下展示的样品了。”

同样,在苏宁广场、万象九宜城的

多个潮牌门店

也引入了棉花娃娃品类

不同款式、风格的

娃娃和服装应有尽有


走进这些门店,仿佛闯入微缩版时尚秀场。“棉花娃娃本身并不昂贵,后续支出才是大头。”造物工坊的店员朱女士说,棉花娃娃改造类目非常多:从配饰、衣物,到“汽车”“房子”,还有化妆、烫头……投射了“娃妈”情感的棉花娃娃,其各种项目花费更是价格不菲,例如,一套精致的“娃衣”售价可达200至300元。

此外,由棉花娃娃衍生出的娃娃修复师、设计师、画手等细分职业开始出现,热门的改娃师往往需要排队预约。“我每个月养‘娃’要花掉月薪的七分之一,二次元的娃‘养’起来也不容易。”黄靖说。


与过往仅提供购物场所、消费者即买即走的业态不同,潮玩行业的体验式新店愈发强调情绪价值。在市区一家自制玩偶店,消费者不仅可以全程参与“娃娃”出生的全过程:从脸部表情神态选择到发型选择,从版型裁剪到娃娃填充,甚至还可以设计专属logo,赋予娃娃独特的生命。这种定制化的购物体验,将消费过程转化为一场寻宝探索和兴趣追寻的旅程,也创造了全新的消费场景。

记者 江海 文/摄

新媒体编辑 刘亦洪

监制 雷岩平 危砖黄

福州晚报新媒体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注福州晚报,获取更多资讯

点亮

转发分享更多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