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卫视播出的《以先辈之名,立时代新功》专题片,曝光了一个超级大彩蛋,中科院官方抖音号 “中科院之声” 也同步发布,这可是官方在关键时刻公开的一项重大装备进展,直接把全球的目光都吸引过来了!
到底是什么大新闻呢?那就是中科院力学研究所 “钱学森科技攻关青年突击队” 研发的高超音速宽域飞行器 ——“鸿鹄” 的缩比飞行器返场飞行试验画面,这可是首次公开亮相!
在说 “鸿鹄” 之前,咱得先搞明白啥是临近空间。
简单来说,临近空间就是距离地球 20 公里至 100 公里的区域,这个地方很特殊,既不是我们平常坐飞机的对流层,也不是卫星待的外太空,是个 “中间地带”,有着高辐射、低温、干燥等特点 ,还受电磁辐射影响。
以前,这片区域的开发利用难度很大,可随着科技发展,它的战略价值越来越凸显。
这次 “鸿鹄” 的出现,就是奔着征服临近空间来的。
专题片里明确提到,这是国际首次临近空间发射高速飞行器 ,也就是说,“鸿鹄” 在这个神秘区域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从公开的画面和信息来看,“鸿鹄” 的本事可太大了!
先说说速度,它是高超音速飞行器,最高速度能达到 7 马赫左右,啥概念呢?
就是差不多每小时 8400 公里,比传统战斗机快太多了,普通战斗机速度也就 1 马赫左右,这速度差距,就像汽车和火箭。
有了这速度,“鸿鹄” 能在短时间内到达地球上任何地方,真正实现 “全球快速抵达”。
再讲讲灵活性,“鸿鹄” 可不像传统飞行器那么 “死板”。
它能在高过载的情况下灵活机动,就像灵活的飞鸟,能在空中做出各种高难度动作。
传统的防空系统面对这种又快又灵活的目标,基本就是 “睁眼瞎”,根本没办法拦截。
还有,“鸿鹄” 已经成功完成了 5 类 9 次飞行试验 ,还实现了全球首次高超音速构型飞行器的水平降落。
降落可不是简单事,高超音速飞行器速度太快,要平稳降落,对技术要求极高,“鸿鹄” 做到了,这说明它的技术成熟度相当高。
这么厉害的 “鸿鹄”,当然离不开背后那群默默付出的科研人员,也就是中科院力学研究所 “钱学森科技攻关青年突击队” 。
这个突击队成立于 2018 年,2021 年被授予 “钱学森科技攻关青年突击队” 称号。
团队里中级职称以上的成员占 88%,35 周岁以下的占 65% ,都是 70 后、80 后、90 后的年轻科研人员,充满活力和创新精神。
从 2018 年到现在,他们攻克了无数难题。
在 “鸿鹄” 的研发过程中,他们发展出一套综合系统力学设计的快速迭代方法,25 天内集中协同,进行了 23 轮方案快速迭代 。
每天的工作安排得满满当当,上午提问题、下午论方案、晚上画网格、凌晨进 “超算”、隔天早上整理数据,靠着这股子拼劲,他们突破了多项宽域飞行关键技术,在国内首创 “临空投放” 模式 ,为攻克临近空间高超声速飞行全速域适应性难题,提供了可行方案和关键支撑。
而且,突击队还很注重人才培养,成立这几年,已经有两名专家成为国家级领域专家组专家,两名队员晋升为正高级职称 。
团队里的年轻人成长飞速,像 27 岁的航电工程师,两年就成长为地面系统及航电系统指挥;33 岁的气动设计师,承担了全系列飞行器的气动外形设计主要任务 。
“鸿鹄” 的出现,可不只是科技上的突破,未来在军事和民用领域,都有着巨大的潜力。
军事上,“鸿鹄” 能携带精确制导武器,对目标实施快速打击,还能充当侦察平台,利用高速度和高机动性对敌方目标进行实时监控 。
要是搭载核武器,那就是拥有战略威慑力的 “轨道轰炸机”,打击范围覆盖全球,敌人根本防不住。
民用方面,“鸿鹄” 可以用于高精度测绘和科学研究,把科学仪器送入临近空间进行实验;还能作为高超音速客机,以后从一个大洲到另一个大洲,几个小时就能到,全球物流运输效率也会迎来革命性提升,国际快递说不定几个小时就能送达 。普通人的太空旅游,也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中国 “鸿鹄” 的这次惊艳亮相,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在高超音速领域的实力。相信在这群优秀科研人员的努力下,“鸿鹄” 未来会带给我们更多惊喜,让我们一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