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2月23日报道 西班牙《世界报》网站2月17日刊登题为《世界走向帝国新秩序》的文章,作者是安德烈亚·里西。文章摘编如下:
世界正走向一种新秩序,一种以大国势力范围强势回归和帝国逻辑为标志的秩序。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这一观点在公开演讲和私下交谈中得到清晰体现。美国提出一种带有帝国主义特征的逻辑,甚至在不征求其盟国意见的情况下,试图独自决定欧洲大陆的命运。
特朗普决定与普京展开对话,并在谈判前做出看似巨大的让步。芬兰总统亚历山大·斯图布在会议上说:“我认为,我们在这里遇到的紧张关系可以与雅尔塔和赫尔辛基的情况相提并论。”《雅尔塔协定》是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在1945年达成的瓜分世界、划定势力范围的协议。《赫尔辛基协议》是1975年在芬兰首都达成的提出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概念的协议。斯图布说:“我希望我们能重振赫尔辛基精神。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刻。”
然而,慕安会充斥着悲观情绪。在德国巴伐利亚州举行这次盛会之前和期间,笼罩在人们心头的不仅仅是雅尔塔的阴影。在慕安会的专家讨论中,一个新的、令人生畏的帝国主义概念是反复出现的主题之一。这不仅体现在特朗普与普京关于乌克兰和欧洲的对话中,也体现在特朗普关于加拿大、格陵兰岛和巴拿马的声明中,这些声明听起来就像是一个自认为对周边地区拥有特权的人的傲慢发言。
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所长丹·史密斯和意大利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纳塔莉·托奇在会议期间都提到这一概念。“在我看来,这超出势力范围的范畴。我认为这听起来像是明确的帝国主义。”史密斯在谈到特朗普的言论时说。
“我认为正在发生双重转变。”托奇说,“一方面是帝国主义的世界观。但另一方面,如果我们考虑一下这两天(慕安会)的情况,就会发现一个更令人不安的因素。在万斯的演讲中(美国副总统以异乎寻常的严厉态度抨击欧洲各国政府和机构),我们已经从民主与专制两种模式的竞争转变为我们的民主盟友正试图以言论自由为由破坏我们的民主。换句话说,这是在利用民主这一工具来瓦解、分裂和吞噬殖民地。”
托奇所说的正是这个即将形成的新秩序的症结所在,是旧帝国主义死灰复燃的新成分。万斯的欧洲之行,包括参加巴黎人工智能行动峰会和慕安会,都是在明确反击欧洲对数字空间的监管尝试。因为在该领域,很多与特朗普政府关系密切的美国大企业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科技界人士马斯克甚至直接参与政府治理。
史密斯说:“摆在我们面前的事实已经发展了多年。这一长期过程削弱我们所理解的世界秩序的结构,导致跨大西洋关系可能发生变化,这与美国、俄罗斯和中国等国家之间的力量平衡有关。”
在这种力量平衡中,中国积累了大量实力,而美国希望集中资源遏制中国。从这个角度看,拜登政府似乎将欧洲盟友视为构建遏制资源的一部分,而特朗普政府似乎将欧洲视为一个占用美国资源的累赘,同时还是一个可以获取利益的领地。特朗普政府采取的一系列举动包括为维护美国科技公司利益而开展的咄咄逼人的行动,以及试图获得乌克兰战略矿产资源优先权等。
万斯的演讲,还有特朗普的乌克兰和俄罗斯事务特使凯洛格在回答与俄罗斯的谈判桌上是否会有欧洲人一席之地的问题时的严厉态度,都毫无疑问地凸显华盛顿对欧洲国家的忽视。
各国领导人和专家在公开和私下场合发表讲话时都认为,由于欧洲的军事、技术实力和自主性不足,要安全而平静地应对这个新帝国主义时代的风险,欧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编译/刘丽菲)
1月30日,欧洲中央银行行长拉加德(中)出席在德国法兰克福欧洲央行总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