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瞭望台#

虽然叙利亚政权一直不太稳定,但是自建立外交关系以来,中叙两国始终保持着友好的双边关系。在这一关系下,中叙两国也在众多领域展开着合作。然而在近日,中方却罕见地将“否决权”,用在了叙利亚的头上。



(叙利亚领导人朱拉尼)

在近日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一个记者突然提问中方称,当下有国家提出了“解除沙姆解放组织制裁”的提议,对此中方怎么看?

面对这一问题,中方破天荒地给予了明确的否定答复。中方直接表示,根据安理会相关规定,当下沙姆解放组织尚不具备解除制裁的条件。同时中方也敦促叙利亚当局采取实际行动,回应中方以及国际社会的关切。

事实上,中方为什么拒绝,以及中方所说的“实际行动”是什么,叙利亚当局是最清楚不过的。

在沙姆解放组织取得权力后,该组织为了巩固自身统治,开展了一系列人事任命活动。然而,这些任命不仅并未按照“叙利亚人主导、叙利亚人所有”的原则进行操作,还将被中方列为“恐怖组织”的东伊运头目提拔到了政府高位,这一做法就加剧了中方的担忧。

在叙利亚内战期间,沙姆解放组织与“东伊运”都将包括叙利亚政府军在内的敌对势力视作共同的对手。特别是在叙利亚西北部的伊德利卜省,这两个组织的活动区域有所重叠。这种地理上的邻近不仅促进了双方在军事行动上的协作,也使得他们在资源共享方面达到了相对紧密的合作关系。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之间的互动不仅仅是出于战术上的考虑,也是一种战略上的联盟。在这一背景下,沙姆解放组织将“东伊运”的成员提拔至高位,可以被视作对其“合作伙伴”的一种嘉奖和认可。



(我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回应)

然而,这一人事变动并不仅限于奖励性质,还凸显了沙姆解放组织的政治策略意图。通过任命“东伊运”的关键成员,他们试图增强对该地区势力的控制力,同时借助这种影响力削弱“东伊运”耀眼的恐怖主义标签。这样一来,也有望为自身赢得更多的政治资本和在国际社会上的某种正当性。

但是,从中国以及国际社会的角度来看,这一做法是非常不合适的。

过去,“东伊运”多次在我国策划和实施一系列恐怖袭击,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制造社会恐慌。这些袭击不仅威胁到当地居民的安全,还影响社会稳定。并且在全球反恐的语境下,沙姆解放组织的这一行为,将被视为对恐怖主义活动的变相认可,破坏了国际社会为实现中东和平所做出的努力。

在这种背景下,中方代表在联合国两次喊话叙利亚当局。第一次中方率先提出不满,呼吁叙当局能对恐怖主义保持“零容忍”的态度;第二次,中方态度更加强硬,敦促叙方积极履行反恐义务,同时还提醒国际社会对此保持密切关注。

但即使是这样,叙方也未进行任何回应。

在合理关切得不到回应的情况下,中方自然有理由拒绝解除对其的制裁。



(沙姆解放组织)

此外,对于叙利亚而言,将这些恐怖分子捧上高位,带来的弊端是大于好处的。

一方面,沙姆解放组织在接手叙利亚后,主要任务就是要对叙利亚重新规划和建设。但是这些个体的极端思想和行为模式,与实现叙利亚和平重建所需的包容性和稳定性目标背道而驰。他们并不具备推动和平进程所需的理念和技能,恐怖主义背景也使得他们在管理层中的存在,可能会导致暴力和不稳定因素扩散至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更为严重的是,这样的安排可能被某些极端团体视为合理化其反政府活动的借口,从而更加破坏本已脆弱的和平进程。

另一方面,从国际关系的角度来看,叙利亚局势一直是全球的焦点,此类举动不仅可能被视为对叙利亚自身安全的不负责任之举,还可能被解释为对全球反恐努力的明显挑战和威胁。国际社会花费大量资源试图铲除恐怖主义,而沙姆解放组织任命这些曾经参与其中的人士担任重任,无疑是在冒着激怒国际盟友的风险,并且可能会遭到以制裁为代表的严厉回应。

当下,叙利亚已经和美俄展开了接触,美国方面的目标是通过外交手段拉拢叙利亚的新政权,希望借此扩大其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和战略布局。而俄罗斯则着眼于维护其在叙利亚的重要军事基地,并确保其地缘政治利益不受损害。所以基于这些原因,美俄两国可能会在解除制裁一事上点头。



(朱拉尼和美国官员会晤)

但同样作为五常之一,中方秉持对自身安全和国际社会安全负责的立场和态度,必须在这件事情上保持谨慎态度,毕竟一旦处理不当,不仅损害中方的国际声誉,还可能扰乱地区和全球稳定。

至于叙利亚这边,究竟怎么做才能在国际社会中获得广泛认可,其心里应该非常清楚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