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科技大学校园风光。图/山东科技大学微信公众号

《力克行业难题,他将茅台酒年产量提高30%-50%!》这篇山东科技大学的自宣文章没有“活”过24小时。

据澎湃新闻报道,2月21日晚,山东科技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推送了一条点赞该校教授科研成就的文章,引发舆论关注。

文章称,该校智能装备学院教授施陈博研制出了全球首款乳玻瓶微渗漏高速在线检测设备,打破食品包装检测行业的国外技术垄断,攻克容器微渗漏、玻璃微裂纹、成品微异物等行业技术难题,改变了茅台几十年的生产工艺,使茅台的年产量提高了30%~50%,次品率降低了99%以上。

2月22日下午,记者就上述文章提及的数据采访了茅台集团,获得了“不可能”的明确答复,并表示“将私下协调更改”。与此同时,山科大官方微信公众号也主动删除了上述文章。

官宣推文没有活过24小时,被部分网友嘲讽“见光死”。然而,舆论的归舆论,学术的归学术,删除文章是应对舆论,而这一科研成果是否涉嫌夸大,是严肃的学术问题。

报道提到,该项成果改变了茅台几十年的生产工艺,因此,这项研究很可能是大学教授与企业合作(受企业委托或选择企业作为应用实践研究)开展的课题,成果的真实性也关系到企业的投入与声誉。

为此,该校学术委员会应该联合合作企业,启动对该研究项目的调查,以确认所取得科研成果的真实价值,以此反对学术浮夸之风,强化学术规范意识。

有媒体认为,这是学校宣传的问题,没有对信息进行多方面核实,就采信了研究人员提供的信息;还有人认为,这可能是校方在宣传时“故意拔高”。这是需要进一步调查清楚的。

如果是校方在宣传成果时,为取得“轰动效应”,编造了这些数据,那就要追究校方宣传部门的责任。学校在宣传科研成果时必须实事求是,如故意夸大成果,不但会遭遇质疑,也会令研究团队处境尴尬。

如果是研究团队向校方提供了对成果价值的描述,被校方直接采用,那主要责任在研究团队。通常而言,当下,一些学校的宣传部门会信任研究团队提供的介绍,而不会再去逐一核实。

在引发质疑后,必须搞清楚这些数据是从哪里来的,而不能将宣传稿删了就了了。尤其是,如果是研究团队提供的成果介绍,严格说来,这已涉嫌学术不端。将茅台年产量提高30%~50%,这几乎是革命性成果,也正是成果如此“突出”,超出正常认知,才引发了舆论关注与质疑。

夸大研究成果,是严重的学术弄虚作假。在学术界里,不排除有的科研人员,通过“夸大”“包装”成果来骗取科研经费、成果奖项,如把成果吹嘘为“世界首创”,宣称创造了多少产值等。

茅台方面有关人员所说的“将私下协调更改”,恐怕也不合适。这不是“私事”,不能“私下解决”。鉴于此项研究直接关系茅台的生产效率与产值,作为上市公司,茅台方面有必要就这项成果的实际价值进行鉴定,并向公众说明。

大学科研成果服务社会经济与企业发展,值得鼓励,但在此过程中尤其要避免功利与浮躁。

期待校方与合作企业重视这一“舆情事件”,以科学、严谨的态度评价这一研究成果的真实价值,并根据调查的情况作出公开处理,不能在撤稿后就当没事发生一样。

撰稿 / 蒋理(媒体人)

编辑 / 迟道华

校对 / 赵琳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